樵以为当世在上位者,皆知求才为切。至于缓急补吏,则曰吾患无以共治。膺命举贤,则曰吾患无以塞诏。及其有之,知者何人哉!继而言之,使何易于不有得于生,必有得于死者,有史官在。

【注释】

书何易于:指《汉书》作者司马迁的《报任少卿书》,因“书”字重复而简称。

樵:樵夫,即采木者。

在上位者:指君主。

缓急补吏:谓紧急时补充官吏。

共治:共同治理,指政治安定。

塞诏:堵塞皇帝诏令,意即拒谏。

有之:指有能臣。

生:活着的时候。

死者:已死,指史官。

有得于生:活着的时候有所作为。

有得于死者:死了之后,名垂青史。

史官:古代负责记录史实的人。《汉书·司马迁传》记载:“太史公曰:‘……余述历上古黄帝以来,至太初而讫,百有余年,斯时久失师传也。”

【赏析】

这是一篇读古人文章的心得体会,也是一篇读史书的心得体会,更是一段对历史人物的评价和对历史事件的分析。文章从司马迁的《报任少卿书》入手,通过对其中一些关键词的解释和分析,引出了对当时社会现象的反思。文章语言简练,逻辑清晰,既有深刻的历史洞察力,又有独到的见解,是一篇难得的读史书心得体会。

文章首先提到了《报任少卿书》中的一句话:“使何易于不有得于生,必有得于死者,有史官在。”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如果一个人没有在世时有所作为,那么死后一定会有史官来记载他的故事。这里的“有史官在”指的是司马迁自己。因为司马迁在《史记》中详细地记载了当时的各种事件和人物,所以后人称他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文章分析了当时的社会现象。当时,许多在上位者都知道求才的重要性,但是当紧急需要补充官吏时,却总是抱怨没有合适的人选。当皇帝下达命令要求举贤时,又总是抱怨找不到能够胜任的人才。然而,当他们真的找到合适的人才时,却发现这些人才都是已经去世的人。这些人生前有所作为,死后却被人们铭记,成为了历史上的名人。

文章对这种现象进行了评价。他们认为这些能够在生前有所作为,死后又被人们铭记的人,都是有史官在记载他们的故事。也就是说,这些人之所以能够被人们铭记,并不是因为他们有什么特殊才能,而是因为他们在生前做出了贡献,死后留下了美好的传说。因此,我们应该珍惜自己的每一天,努力工作,争取做出更多的贡献,让后人记住我们的名字。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