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唐湖事,刺史要知者四事,具列如左:

钱唐湖一名上湖,周回三十里,北有石函,南有笕。凡放水溉田,每减一寸,可溉十五余顷;每一复时,可溉五十余顷。先须别选公勤军吏二人,立于田次,与本所由田户,据顷亩,定日时,量尺寸,节限而放之。若岁旱百姓请水,须令经州陈状,刺史自便压帖,所由即日与水。若待状入司,符下县,县帖乡,乡差所由,动经旬日,虽得水,而旱田苗无所及也。大抵此州春多雨,秋多旱,若堤防如法,蓄泄及时,即濒湖千余顷田无凶年矣。(原注:州图经云:“湖水溉田五百顷。”谓系田也,今按水利所及,其公私田不啻千余顷。)自钱唐至盐官界,应溉夹官河田,放湖入河,从河入田。准盐铁使旧法,又须先量河水浅深,待溉田毕,却还本水尺寸。往往旱甚,即湖水不充。今年修筑湖堤,高加数尺,水亦随加,即不啻足矣。脱或水不足,即更决临平湖,添注官河,又有余矣。虽非浇田时,若官河干浅,但放湖水添注,可以立通舟船。俗云:决放湖水,不利钱唐县官。县官多假他辞以惑刺史。或云鱼龙无所托,或云菱茭失其利。且鱼龙与生民之命孰急?菱茭与稻粮之利孰多?断可知矣。又云放湖即郭内六井无水,亦妄也。且湖底高,井管低,湖中又有泉数十眼,湖耗则泉涌,虽尽竭湖水,而泉用有余;况前后放湖,终不致竭,而云井无水,谬矣!其郭内六井,李泌相公典郡日所作,甚利于人,与湖相通,中有阴窦,往往堙塞,亦宜数察而通理之。则虽大旱,而井水常足。湖中有无税田约数十顷,湖浅则田出,湖深则田没。田户多与所由计会,盗泄湖水,以利私田。其石函、南笕,并诸小笕闼,非浇田时,并须封闭筑塞,数令巡检,小有漏泄,罪责所由,即无盗泄之弊矣。又若霖雨三日已上,即往往堤决。须所由巡守预为之防。其笕之南,旧有缺岸,若水暴涨,即于缺岸泄之;又不减,兼于石函、南笕泄之,防堤溃也。大约水去石函口一尺为限,过此须泄之。余在郡三年,仍岁逢旱,湖之利害,尽究其由。恐来者要知,故书于石。欲读者易晓,故不文其言。长庆四年三月十日,杭州刺史白居易记。

钱唐湖,又名上湖,位于杭州,是西湖的别称。这首诗记录了关于钱唐湖的一些管理方法,反映了诗人对当地水利管理的观察与思考。下面将逐句解释此诗的内容:

  1. 诗句解析
  • “钱唐湖事,刺史要知者四事”:这是整首诗的主题,指出了刺史需要了解的钱唐湖水利管理中的四个关键事务。
  • “放水溉田,每减一寸,可溉十五余顷;每一复时,可溉五十余顷”:描述了放水灌溉农田的效果,强调了水资源利用的重要性。
  • “先须别选公勤军吏二人”:指出了在选择公勤军吏时需要考虑的因素,即其公私两方面的表现。
  • “若岁旱百姓请水,须令经州陈状,刺史自便压帖,所由即日与水”:描述了在干旱年份,如何通过行政程序快速解决百姓的用水需求。
  • “大抵此州春多雨,秋多旱”,说明了该地区气候的季节性变化,以及这种变化对水利管理的影响。
  • “若堤防如法,蓄泄及时,即濒湖千余顷田无凶年矣”:强调了合理管理和及时响应对于保护农田免受灾害的重要性。
  • “修筑湖堤,高加数尺,水亦随加,即不啻足矣”:指出了通过增加堤坝的高度来提高防洪能力是一种有效的措施。
  • “脱或水不足,即更决临平湖,添注官河,又有余矣”:描述了在不同情况下采取的不同措施,以应对可能出现的水资源短缺问题。
  • “虽非浇田时,若官河干浅,但放湖水添注,可以立通舟船”:即使在不是灌溉时节,也可以通过放水来补充官河水位,以保证航运的需要。
  • “俗云:决放湖水,不利钱唐县官”:反映了一些地方官员对于放水灌溉可能存在的担忧和误解。
  • “县官多假他辞以惑刺史”:指出了一些官员可能会用其他借口来误导刺史。
  • “或云鱼龙无所托,或云菱茭失其利”:表达了对于湖泊生态环境的担忧,担心过度利用湖泊会影响其生态平衡。
  • “且湖底高,井管低,湖中又有泉数十眼,湖耗则泉涌,虽尽竭湖水,而泉用有余;况前后放湖,终不致竭,而云井无水,谬矣”:描述了湖泊与地下水之间相互依存的关系,以及过度放水可能对地下水造成的影响。
  • “郭内六井,李泌相公典郡日所作,甚利于人,与湖相通,中有阴窦,往往堙塞”:提到了历史上李泌在任期间所修的井渠,这些井渠为当地居民提供了便利。
  • “若霖雨三日已上,即往往堤决”:指出了连续降雨可能导致堤坝决口的问题。
  • “须所由巡守预为之防”:强调了对于可能出现的堤坝决口情况,需要提前做好准备和防范工作。
  • “其笕之南,旧有缺岸,若水暴涨,即于缺岸泄之;又不减,兼于石函、南笕泄之,防堤溃也”:描述了在水利工程中对于河岸险情的处理方式。
  • “大约水去石函口一尺为限,过此须泄之”:提出了一个关于放水控制的标准,以防止水位过高而对工程设施造成损害。
  • “余在郡三年,仍岁逢旱,湖之利害,尽究其由”:总结了自己在任期间对钱唐湖水利管理的经验教训。
  • “恐来者要知,故书于石”:表示希望后人能够了解这段历史,从中吸取经验教训。
  1. 赏析
    该诗通过描述钱塘湖的管理实践,展现了唐代地方政府对于水资源管理的重视程度和科学态度。同时,诗人通过对当地水利设施的描述和分析,体现了古代水利工程的智慧和实用价值。诗中还反映了当时社会对于水利资源的认识和利用情况,以及对自然环境的关注和保护意识。通过这首诗可以看到唐代时期中国在水利管理方面的成就,同时也能够感受到诗人对国家和社会的深切关怀。

通过对这首诗的逐句分析和赏析,可以更好地理解其背后的意义和价值。同时,也能够认识到古代文人在水利管理方面所起到的重要作用和影响。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