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和二年四月十三日夜,愈与吴郡张籍阅家中旧书,得李翰所为《张巡传》。翰以文章自名,为此传颇详密。然尚恨有阙者:不为许远立传,又不载雷万春事首尾。
远虽材若不及巡者,开门纳巡,位本在巡上。授之柄而处其下,无所疑忌,竟与巡俱守死,成功名;城陷而虏,与巡死先后异耳。两家子弟材智下,不能通知二父志,以为巡死而远就虏,疑畏死而辞服于贼。远诚畏死,何苦守尺寸之地,食其所爱之肉,以与贼抗而不降乎?!当其围守时,外无蚍蜉蚁子之援,所欲忠者,国与主耳;而贼语以国亡主灭,远见救援不至,而贼来益众,必以其言为信。外无待而犹死守,人相食且尽,虽愚人亦能数日而知死处矣,远之不畏死亦明矣。乌有城坏其徒俱死,独蒙愧耻求活?虽至愚者不忍为。呜呼!而谓远之贤而为之耶?
《张中丞传后叙》是韩愈创作的一篇散文,主要赞扬了唐朝在安史之乱期间睢阳的守将张巡和许远的英勇行为。以下是对这篇文章逐句的译文和注释:
- 诗句:
- 元和二年四月十三日夜。
- 译文:这是韩愈在元和二年四月十三日夜晚所阅读的书籍。。
- 注释:元和二年是公元806年,这一天是夜晚的意思。”十四日夜”可能是误写或笔误。
- 愈与吴郡张籍阅家中旧书。
- 译文:韩愈与吴郡人张籍一起翻阅家中的旧书。。
- 注释:这里提到的“家中旧书”可能指的是韩愈家族的藏书或者张籍个人的收藏。
- 得李翰所为《张巡传》。
- 译文:他得到了李翰所写的《张巡传》。。
- 注释:李翰,即李翰,是唐代著名的文学家,擅长古文,其作品广为人知。
- 翰以文章自名,为此传颇详密。
- 译文:李翰以写作文章而著名,他的这篇传记写得非常详细周密。。
- 注释:这里的“文章自名”是指李翰以写作文章而著称,不单指文章本身,而是包括了他在文章中展现的才华和风格。
- 但恨有阙者:不为许远立传。
- 译文:遗憾的是还有不足之处,就是没有为许远立传。。
- 注释:这里的“恨有阙者”意味着作者在创作过程中感到有所欠缺,希望在作品中更多地体现出对许远及其行为的肯定和表彰。
- 又不载雷万春事首尾。
- 译文:遗憾的是没有记载雷万春事迹的头尾。。
- 注释:这里的“雷万春”可能是一个虚构的人物或者是一个历史人物的真实姓名,但由于缺乏具体信息,我们无法确定其真实身份。
- 两家子弟材智下。
- 译文:两家的子弟虽然聪明,但无法理解父亲的志向,以为张巡死了而许远就屈从于敌人,害怕死亡而向敌人屈服。。
- 注释:这里的“材智下”指的是两家子弟虽然聪明,但在理解父亲的行为和志向方面却显得不足。他们错误地认为张巡已经死去,因此许远屈从于敌人,这是一种误解和恐惧的表现。
- 何苦守尺寸之地,食其所爱之肉【12】,以与贼抗而不降乎?【12】
- 译文:为什么还要坚守那么小的地方,吃他们所喜爱的食物,来抵抗敌人而不投降呢?[⑤③]。
- 注释:这里的“尺寸之地”指的是地方的大小,而“所爱之肉”则是指食物。作者通过反问的方式,表达了对坚守城池、抵抗侵略者的强烈情感和坚定立场。
- 当其围守时,外无蚍蜉蚁子之援【14】,所欲忠者,国与主耳,而贼语以国亡主灭 [15]。
- 译文:当他们被包围时,外面没有任何支援,唯一想要效忠的是国家和君主,但是敌人告诉他们国家的灭亡和君主的毁灭。[①⑥]。
- 解释:这里的“蚍蜉蚁子之援”是形容敌人的强大和自己的孤立无援。而“国亡主灭”则是对国家灭亡和君主毁灭的直接描述,强调了敌人的残忍和对自己忠诚的否定。
- 远虽材若不及巡者,开门纳巡,位本在巡上。授之柄而处其下,无所疑忌,竟与巡俱守死,成功名;城陷而虏,与巡死先后异耳。
- 译文:尽管许远的才能不如张巡,但他还是打开城门接纳张巡,地位原本在张巡之上。他交给张巡权力,自己却处于下属的地位,没有什么可以怀疑的,最终与张巡一起坚守到底,建立了功名;当城被攻破时他被俘,这与张巡死亡的时间不同。
- 解释:这里的“开门纳巡”是指许远接受张巡的领导并接纳他入城。而“位本在巡上”指的是许远的地位原本在张巡之上。许远的这种开放和谦卑的态度,使得他能更好地团结力量,共同抵御外敌。
《张中丞传后叙》不仅仅是对历史事件的描述,更是对人性、忠诚、勇气和牺牲的深刻反思和颂扬。通过韩愈的笔触,我们得以一窥那个时代的历史风貌和文化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