僧志彻,江西人,本姓张,名行昌,少任侠。自南北分化,二宗主虽亡彼我,而徒侣竞起爱憎。时北宗门人,自立秀师为第六祖,而忌祖师传衣为天下闻,乃嘱行昌来刺师。师心通,预知其事,即置金十两于座间。时夜暮,行昌入祖室,将欲加害。师舒颈就之,行昌挥刃者三,悉无所损。师曰:“正剑不邪,邪剑不正。只负汝金,不负汝命。”行昌警仆,久而方苏,求哀悔过,即愿出家。师遂与金,言汝且去,恐徒众翻害于汝,汝可他日易形而来,吾当摄受。行昌禀旨宵遁,后投僧出家,具戒精进。一日,忆师之言,远来礼觐。师曰:“吾久念汝,汝来何晚?”曰:“昨蒙和尚舍罪,今虽出家苦行,终难报德,其惟传法度生乎?弟子常览《涅槃经》,未晓常无常义,乞和尚慈悲,略为解说。”师曰:“无常者,即佛性也。有常者,即一切善恶诸法分别心也。”曰:“和尚所说,大违经文。”师曰:“吾传佛心印,安敢违于佛经?”曰:“经说佛性是常,和尚却言无常。善恶诸法乃至菩提心,皆是无常,和尚却言是常,此即相违,令学人转加疑惑。”师曰:“《涅槃经》,吾昔听尼无尽藏读诵一遍,便为讲说,无一字一义不合经文。乃至为汝,终无二说。”曰:“学人识量浅昧,愿和尚委曲开示。”师曰:“汝知否?佛性若常,更说什么善恶诸法?乃至穷劫,无有一人发菩提心者。故吾说无常,正是佛说真常之道也。又,一切诸法若无常者,即物物皆有自性,容受生死,而真常性有不遍之处。故吾说常者,是佛说真无常义。佛比为凡夫外道执于邪常,诸二乘人于常计无常,共成八倒,故于涅槃了义教中,破彼偏见,而显说真常真乐真我真净。汝今依言背义,以断灭无常,及确定死常,而错解佛之圆妙最后微言,纵览千遍,有何所益?”行昌忽然大悟,说偈曰:“因守无常心,佛说有常性。不知方便者,犹春池拾砾。我今不施功,佛性而现前。非师相授与,我亦无所得。”师曰:“汝今彻也,宜名志彻。”彻礼谢而退。

诗句:

  • 僧志彻,江西人,本姓张,名行昌,少任侠。
  • 自南北分化,二宗主虽亡彼我,而徒侣竞起爱憎。
  • 时北宗门人,自立秀师为第六祖,而忌祖师传衣为天下闻,乃嘱行昌来刺师。
  • 师心通,预知其事,即置金十两于座间。
  • 时夜暮,行昌入祖室,将欲加害。
  • 师舒颈就之,行昌挥刃者三,悉无所损。
  • 师曰:“正剑不邪,邪剑不正。只负汝金,不负汝命。”
  • 行昌警仆,久而方苏,求哀悔过,即愿出家。
  • 师遂与金,言汝且去,恐徒众翻害于汝,汝可他日易形而来,吾当摄受。
  • 行昌禀旨宵遁,后投僧出家,具戒精进。
  • 一日,忆师之言,远来礼觐。
  • 师曰:“吾久念汝,汝来何晚?”曰:“昨蒙和尚舍罪,今虽出家苦行,终难报德,其惟传法度生乎?弟子常览《涅槃经》,未晓常无常义,乞和尚慈悲,略为解说。”
  • 师曰:“无常者,即佛性也。有常者,即一切善恶诸法分别心也。”
  • 曰:“和尚所说,大违经文。”师曰:“吾传佛心印,安敢违于佛经?”曰:“经说佛性是常,和尚却言无常。善恶诸法乃至菩提心,皆是无常,和尚却言是常,此即相违,令学人转加疑惑。”师曰:“《涅槃经》,吾昔听尼无尽藏读诵一遍,便为讲说,无一字一义不合经文。乃至为汝,终无二说。”
  • 曰:“学人识量浅昧,愿和尚委曲开示。”师曰:“汝知否?佛性若常,更说什么善恶诸法?乃至穷劫,无有一人发菩提心者。故吾说无常,正是佛说真常之道也。又,一切诸法若无常者,即物物皆有自性,容受生死,而真常性有不遍之处。故吾说常者,是佛说真无常义。佛比为凡夫外道执于邪常,诸二乘人于常计无常,共成八倒,故于涅槃了义教中,破彼偏见,而显说真常真乐真我真净。汝今依言背义,以断灭无常,及确定死常,而错解佛之圆妙最后微言,纵览千遍,有何所益?”
  • 行昌忽然大悟,说偈曰:“因守无常心,佛说有常性。不知方便者,犹春池拾砾。我今不施功,佛性而现前。非师相授与,我亦无所得。”
  • 师曰:“汝今彻也,宜名志彻。”
  • 彻礼谢而退。

译文:
僧人志彻,是江西人,原名张行昌。年轻时性格豪迈。自从南北分裂后,两派宗主虽已不存在敌对关系,但徒弟们却开始相互猜忌、争斗。当时北宗的弟子们自封秀师为禅宗六祖中的第六代祖师,并担心其他宗派的祖师会将袈裟传给世人,从而引起纷争和嫉妒。因此他们指使志彻前来刺杀这位祖师。

志彻早有觉悟,预先知道会有这一幕发生,于是他在禅师面前放置了一锭金子。夜晚时分,志彻潜入祖室准备对禅师下手,却三次挥刀未能伤到禅师分毫。禅师从容面对,用“正剑不邪,邪剑不正”的话语回应,指出行昌手中的剑是邪恶之物,不是真正的剑。只是行昌贪恋自己的财物,并没有真正伤害到禅师的意思。

行昌被这番言语震慑住了,最终放下武器,请求饶命。禅师宽慰了他一番,让他离开了。后来行昌皈依佛门,遵守戒律,勤奋修习。一天,他想起禅师的话来,特地千里迢迢前来拜见禅师。禅师问他:“我长久以来都在思念你,你怎么来得这么晚呀?”行昌回答说:“之前承蒙师傅赦免了罪行,现在我虽然已经出家修行,但仍然无法报答师傅的恩德。唯有通过传承佛法、度化众生的方式来报答师傅。弟子平时阅读《般若波罗蜜多心经》的时候总是感到迷惑不解。请师傅慈悲地为我讲解其中的道理。”

禅师回答:“‘无常’就是佛性;‘有常’则是一切善恶诸法的分别心。你对《般若波罗蜜多心经》的理解明显违背了经典的内容。我传佛心印,怎么会违背佛经呢?”行昌反驳说:“《般若波罗蜜多心经》说佛性是‘常’的,而您却说它是‘无常’的;善恶诸法乃至菩提心都是‘无常’的,您却说它们是‘常’的。这就构成了明显的矛盾,使我更加困惑不解。”

禅师解释道:“《般若波罗蜜多心经》我曾向尼无尽藏听过一遍,并且为之讲解,没有一个字一句是不合乎经文的。即使是为了你,我们之间也不会有第二种说法。”行昌又说:“弟子的见识浅薄,恳请师傅能够耐心解释。”禅师说:“你不明白吗?如果佛性是‘常’的,那么你还能讨论什么善恶诸法?即使到了世界末日也没有一个人能够发起菩提心。所以我认为所谓的‘无常’其实是佛教所说的真正‘常’的原理。同样地,如果说所有诸法都是‘无常’的,那么就意味着每个事物都有其本性,能够承受生死轮回的考验。但是真正的‘常’性却无处不在。因此我认为您所说的‘常’并不是佛说的真正‘无常’的意义。佛把凡夫称为‘邪常’者、把小乘佛教称为执着于‘常’的人、把大乘佛教称为执着于‘无常’的人等等。这些都是对佛教教义的误解和歪曲。因此我在涅槃教理中破解了他们的这种偏见,并阐明了真正的佛教道理——真正的常、真的无明等。你现在还按照字面上的‘常’去理解佛教教义,并试图通过断除‘无常’和肯定‘死常’来理解佛教的终极真理,这样反而会误入歧途。如果你继续这样做,即使你看遍了一千遍《金刚经》也没有益处。”

于是行昌突然顿悟了其中的真谛,他作了一首偈语:“因为固守‘无常’之心,佛陀才称颂具有‘常性’的存在。无知之人如同在清澈如镜的池塘里捡拾石块一样,不能领悟佛法的真谛。现在既然已经觉悟了佛性的真实面貌,那么就不需要再依赖师傅传授的东西了。我没有从师傅那儿得到任何东西。”

禅师赞许他的觉悟之后,称赞他的名字叫做“志彻”。于是志彻恭敬行礼并退下。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