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龙元年上元日,则天中宗诏云:“朕请安秀二师宫中供养,万机之暇,每究一乘。二师推让云:‘南方有能禅师,密授忍大师衣法,传佛心印,可请彼问。’今遣内侍薛简,驰诏请迎,愿师慈念,速赴上京。”师上表辞疾,愿终林麓。薛简曰:“京城禅德皆云,欲得会道,必须坐禅习定,若不因禅定而得解脱者,未之有也。未审师所说法如何?”师曰:“道由心悟,岂在坐也。经云:若言如来若坐若卧,是行邪道。何故?无所从来,亦无所去,无生无灭,是如来清净禅。诸法空寂,是如来清净坐。究竟无证,岂况坐耶?”简曰:“弟子回京,主上必问,愿师慈悲,指示心要,传奏两宫,及京城学道者。譬如一灯燃百千灯,冥者皆明,明明无尽。”师云:“道无明暗,明暗是代谢之义。明明无尽,亦是有尽,相待立名。故《净名经》云:法无有比,无相待故。”简曰:“明喻智慧,暗喻烦恼,修道之人,倘不以智慧照破烦恼,无始生死,凭何出离?”师曰:“烦恼即是菩提,无二无别。若以智慧照破烦恼者,此是二乘见解,羊鹿等机,上智大根,悉不如是。”简曰:“如何是大乘见解?”师曰:“明与无明,凡夫见二,智者了达,其性无二。无二之性,即是实性。实性者,处凡愚而不灭,在贤圣而不增,住烦恼而不乱,居禅定而不寂。不断不常,不来不去,不在中间,及其内外,不生不灭,性相如如,常住不迁,名之曰道。”简曰:“师说不生不灭,何异外道?”师曰:“外道所说不生不灭者,将灭止生,以生显灭,灭犹不灭,生说不生。我说不生不灭者,本自无生,今亦不灭,所以不同外道。汝若欲知心要,但一切善恶都莫思量,自然得入清净心体,湛然常寂,妙用恒沙。”简蒙指教,豁然大悟,礼辞归阙,奏师语。其年九月三日,有诏奖谕师曰:“师辞老疾,为朕修道,国之福田。师若净名,托疾毗耶,阐扬大乘,传诸佛心,谈不二法。薛简传师指授如来知见,朕积善馀庆,宿种善根,值师出世,顿悟上乘。感荷师恩,顶戴无已。并奉磨衲袈裟⑥及水晶钵,敕韶州刺史,修饰寺宇,赐师旧居为国恩寺焉。”
神龙元年上元日,则天中宗诏云:“朕请安秀二师宫中供养,万机之暇,每究一乘。二师推让云:‘南方有能禅师,密授忍大师衣法,传佛心印,可请彼问。’今遣内侍薛简,驰诏请迎,愿师慈念,速赴上京。”
译文:在神龙元年的上元日,则天后中宗皇帝下诏说:“朕邀请安秀二位禅师来宫中供养,在处理国政之余,他们常常探讨佛法,请问他们的心得体会。”二位禅师推让说:“南方有一位名叫能禅师的法师,他秘密传授忍大师袈裟和佛心印,我们可以请教他。”现在派遣内侍薛简,急急忙忙地送诏令去迎接他们,希望禅师能够体谅,快速前往京城(上京)。
注释:神龙元年指的是唐高宗时期的年份,上元日是中国传统节日之一,表示农历正月十五的元宵节。“万机之暇”指忙碌之余,“一乘”指佛教中的“无上乘”,即最高的修行方法。“南宗”、“北宗”是禅宗的两大分支,南宗注重直觉体验,北宗注重理论思辨。“禅德”是指对佛教修行有深刻理解的人。“坐禅习定”是指在静坐时修习定力,以期达到心灵净化的境界。“清净禅”和“清净坐”都是指通过禅坐达到的一种心灵净化状态。“明喻智慧,暗喻烦恼”是将佛教中的“慧”(智慧)与“烦恼”(烦恼、痛苦)相对比的概念。“道无明暗”指佛教认为一切现象都是因缘和合的结果,没有永恒的光明或黑暗。 “《净名经》”是佛教经典之一,讲述了佛陀关于佛法的论述。“实性”指不生不灭的真实本性。 “湛然常寂”意味着心境平静如水,不为外物所动。 “妙用恒沙”指佛的智慧无边无际。 “国恩寺”是后来唐太宗为纪念这位禅师而建造的寺院。
赏析:这首诗表达了唐代禅宗领袖惠能(六祖)对于佛法的理解。惠能强调了“道无明暗”,即佛教中所说的一切现象都是因缘和合的结果,没有永恒的光明或黑暗。同时,他也反对任何形式的执着,包括对智慧和烦恼的执着。他认为真正的智慧就是能够超越烦恼,实现内心平静和自在的状态。这首诗还传达了惠能对于禅修的态度,即禅修不仅仅是一种外在的修行方式,更是一种内心的修炼过程。只有当一个人能够真正理解和接纳自己的本性时,才能真正实现心灵的自由和解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