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性动用,共人言语,外于相离相,内于空离空。若全著相,即长邪见,若全执空,即长无明。执空之人有谤经,直言不用文字。既云不用文字,人亦不合语言,只此语言,便是文字之相。又云:直道不立文字。即此不立两字,亦是文字。见人所说,便即谤他言著文字。汝等须知自迷犹可,又谤佛经,不要谤经,罪障无数。若著相于外,而作法求真,或广立道场,说有无之过患,如是之人,累劫不可见性。但听依法修行,又莫百物不思,而于道性窒碍。若听说不修,令人反生邪念,但依法修行无住相法施。汝等若悟,依此说,依此用,依此行,依此作,即不失本宗。”“若有人问汝义,问有将无对,问无将有对,问凡以圣对,问圣以凡对,二道相因,生中道义。如一问一对,馀问一依此作,即不失理也。设有人问,何名为暗?答云:明是因,暗是缘,明没则暗,以明显暗,以暗显明,来去相因,成中道义。馀问悉皆如此。汝等于后传法,依此转相教授,勿失宗旨。”

这首诗是六祖坛经中的一节,名为“付嘱 · 第二节”。诗中主要讲述了禅宗修行的要义和修行过程中需要注意的问题。

以下是诗句与译文对照:

自性动用,共人言语,外于相离相,内于空离空。若全著相,即长邪见,若全执空,即长无明。执空之人有谤经,直言不用文字。既云不用文字,人亦不合语言,只此语言,便是文字之相。又云:直道不立文字。即此不立两字,亦是文字。见人所说,便即谤他言著文字。汝等须知自迷犹可,又谤佛经,不要谤经,罪障无数。若著相于外,而作法求真,或广立道场,说有无之过患,如是之人,累劫不可见性。但听依法修行,又莫百物不思,而于道性窒碍。若听说不修,令人反生邪念,但依法修行无住相法施。汝等若悟,依此说,依此用,依此行,依此作,即不失本宗。    

译文

内心的本性在行动时会显露出来,与他人交流时会通过言语表达。外在的行为与内在的空性分离,内心与外在的空性也分离。如果过分执着于现象,就会产生错误的看法;如果过分执着于空性,就会陷入无知之中。那些执着于空性的人说教的人会有诽谤经典的言论,他们主张直接说教而不使用文字。既然不使用文字,那么人们自然不会交谈,只是这些语言本身就是文字的表现形式。又说:“直道不立文字”,也就是说“不立”这两个字本身就包含了“文字”。如果有人看到别人的言辞就说他是诽谤,这是对别人的言语进行文字上的指责。你们应该知道,一个人即使自己有所迷惑,也不应该诽谤佛陀的经典。不要犯诽谤经典的罪行,这样的罪孽是无法弥补的。如果在外表上执着于形式而追求真理,或者建立大量的道场、争论有无等问题,这样的人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无法见到真正的本性。只要依照佛法修行,不要再对万物都视而不见,不去思考其本质。如果听到有人修行却不愿意修行,这反而会产生邪恶的念头。只要按照佛法修行,就无需执着于任何事物的形式。如果你们能够觉悟,那么就遵循这个说法,运用这个理论,实践这个行为,做这个工作,这样就不会失去本来的宗旨。

注释

  1. 自性动用:指的是人的本性在行动时会显露出来。
  2. 外于相离相:指的是外在的行为与内在的空性分离。
  3. 内于空离空:指的是内心与外在的空性也分离。
  4. 若全著相:指的是过分执着于现象。
  5. 即长邪见:指过分执着于现象会导致错误的判断。
  6. 若全执空:指的是过分执着于空性。
  7. 执空之人:指的是过于专注于空性的修行者。
  8. 直言不用文字:直接说教而不使用文字。
  9. 既云不用文字:既然不使用文字。
  10. 人亦不合语言:人们自然不会交谈。
  11. 只此语言便是文字之相:这些语言本身就是文字的表现形式。
  12. 直道不立文字:佛教教义中强调直接表达真理,而非通过文字来阐述。
  13. 二道相因:两种不同的道路互相关联,相互影响。
  14. 二道相因生中道义:两种不同的道路互相关联,形成了中道的意义。
  15. 如一问一对:如果有人问问题,回答应该像对待一个对一样。
  16. 余问悉皆如此:其余的问题也都应如此应对。
  17. 汝等于后传法:你们在未来的传法中。
  18. 依此转相教授:依照这种方式传授和教授。
  19. 勿失宗旨:不要丢失佛教的根本宗旨。

赏析

这首诗强调了禅宗修行中的一些核心观念和方法。它告诉我们,修行不仅仅是口头上的说教,而是要在实际行动中体现佛教的智慧和教义。修行者不应过分执着于语言文字,而应直接领悟佛法的本质。同时,修行者也不应忽视日常的行为和言语,因为这实际上是佛法的表现形式。最后,作者提醒我们,要牢记佛陀的根本教义,不要因为一时的错误而偏离正道。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