邻里无烟火,儿童共幽闲。

桔槔悬空圃,鸡犬满桑间。

时来农事隙,采药游名山。

但言所采多,不念路险艰。

人生如蜉蝣,一往不可攀。

君看西王母,千载美容颜。

【其五】

平生养情性,不复计忧乐。

去家行卖畚,留滞南阳郭。

秋至黍苗黄,无人可刈获。

稚子朝未饭,把竿逐鸟雀。

忽见梁将军,乘车出宛洛。

意气轶道路,光辉满墟落。

安知负薪者,咥咥笑轻薄。

【其六】

楚山有高士,梁国有遗老。

筑室既相邻,向田复同道。

糗糒常共饭,儿孙每更抱。

忘此耕耨劳,愧彼风雨好。

蟪蛄鸣空泽,鶗鴂伤秋草。

日夕寒风来,衣裳苦不早。

【其七】

梧桐荫我门,薜荔网我屋。

迢迢两夫妇,朝出暮还宿。

稼穑既自种,牛羊还自牧。

田家杂兴八首
诗意人生,田园之趣

  1. 邻里无烟火,儿童共幽闲
  • 邻里无烟火,儿童共幽闲描绘了一幅宁静的乡村生活画面。诗中的“邻里”,指的是周围邻居,他们过着简单而平静的生活,没有喧嚣和繁华。而“儿童”则代表着天真烂漫的孩子,他们在这片宁静的环境中自由地玩耍和嬉戏。这两句诗通过描绘邻居和儿童的生活状态,表达了诗人对田园生活的向往和赞美。这种生活状态远离了城市的喧嚣与繁华,给人以心灵的宁静和满足。
  1. 桔槔悬空圃,鸡犬满桑间
  • “桔槔”是一种古代用于灌溉的工具,它通过杠杆原理将水从高处引向低处,以便进行农田灌溉。“悬空圃”则形容了桔槔悬挂在空中的情景,给人一种新颖而有趣的感觉。而“鸡犬满桑间”则描绘了家禽在桑树之间自由活动的景象,这里的桑树可能是用来养蚕的重要植物。这两句诗通过描绘桔槔、空圃和鸡犬的活动,展示了乡村生活的生动场景,让人感受到田园的宁静与和谐。
  1. 时来农事隙,采药游名山
  • 当农事之余,人们往往会选择去游览名山。这里的“名山”可能是诗人所居住地区的著名山峰或风景名胜之地。通过这两句诗,我们可以感受到乡村生活中的乐趣之一——休闲游玩。这种在忙碌工作之余抽时间去欣赏美景、放松身心的方式,对于保持身心健康和提高生活质量都有着积极的意义。
  1. 但言所采多,不念路险艰
  • 虽然采摘了很多果实,但是也不忘记路途的危险。这两句诗反映了诗人在享受丰收的喜悦同时,也意识到了前行路上的种种困难和挑战。这种乐观的态度和务实的精神,使得诗人能够在面对困境时保持坚定的信念和勇气。这种精神值得我们在现实生活中去学习和借鉴。
  1. 人生如蜉蝣,一往不可攀
  • 这两句诗通过对生命的比喻,表达了诗人对生命短暂而无常的看法。蜉蝣是一类生活在水边的昆虫,它们的生命极其短暂,一旦离开水面就会死亡。而人类的生命同样短暂且不可逆转。这两句诗提醒我们要珍惜每一刻时光,活在当下,不留遗憾。同时,它也提醒我们不要过于执着于追求名利等外在的东西,因为这些都是短暂的,不值得我们过分投入精力和情感。
  1. 君看西王母,千载美容颜
  • 这里提到的“西王母”是我国神话传说中的一位女神,她居住在遥远的天庭之中,拥有着美丽的容颜和无尽的智慧。通过这两句诗,诗人表达了对美丽与智慧的高度赞美之情。这种赞美不仅仅是对外貌的欣赏,更是对内在品质和精神境界的追求。它激励我们要不断追求美与智慧的提升,让自己成为一个内外兼修的人。
    【其五】
    平生养情性,不复计忧乐
  • 诗人在这首诗中表达了自己对于内心情感的重视以及对于外在忧虑和快乐的淡泊态度。他深知人的情感是复杂而多变的,不应该被外界的事物所左右。因此,他选择了专注于培养自己的情感性,而不是过多地关注外在的喜怒哀乐。这种态度使他能够更好地应对生活中的各种挑战和困难。
  1. 楚山有高士,梁国有遗老
  • 这两句诗描述了两位隐逸高人的隐居生活。诗人通过对这两位高士生活环境的描写,展现了他们超凡脱俗的生活状态和不为世俗所动的高洁品质。同时,这也反映了诗人对于隐逸生活的向往和敬仰之情。
  1. 筑室既相邻,向田复同道
  • 在这里,诗人通过描述自己与邻人共同建房和耕种田地的情景,传达出一种邻里和谐相处的美好愿景。这种邻里之间的互相帮助和支持,不仅能够增进彼此之间的感情,还能够促进社会的稳定和发展。
  1. 糗糒常共饭,儿孙每更抱
  • 这句诗表达了诗人对于家人的关爱之情。他总是与家人共享食物和欢乐时光,关心他们的成长和进步。这种家庭亲情的温暖和关爱,对于维护家庭的和谐与幸福具有重要的作用。
  1. 蟪蛄鸣空泽,鶗鴂伤秋草
  • 蟪蛄和鶗鴂是两种不同的昆虫,它们分别在秋季鸣叫以示季节变迁。然而,这两种昆虫的出现往往伴随着秋天的到来,它们的声音成为了人们对秋天的一种独特感受。这两句诗通过描绘蟪蛄和鶗鴂的鸣叫声,传递出一种秋天的氛围和凄凉之美。
  1. 日夕寒风来,衣裳苦不早
  • 这句诗描绘了一个寒冷的日子景象。太阳逐渐落山,寒风吹起,诗人却未能及时更换衣物以免受冻。这种无奈之感体现了诗人对于自然规律的敬畏以及对自我保护意识的重视。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