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兮儿寒,母兮儿饥。
儿罪当笞,逐儿何为。
儿在中野,以宿以处。
四无人声,谁与儿语。
儿寒何衣,儿饥何食。
儿行于野,履霜以足。
母生众儿,有母怜之。
独无母怜,儿宁不悲。
诗句释义
1 父兮儿寒,母兮儿饥。
- “父兮”:对父亲的称呼,表现出对父亲的依恋和关心。
- “儿寒”:指儿子因为寒冷而感到痛苦。
- “母兮”:同上,强调母亲的温暖与关怀。
- “儿饥”:表示孩子因为饥饿而受苦。
- 儿罪当笞,逐儿何为?
- “儿罪当笞”:认为儿子犯了错,应该受到惩罚。
- “逐儿何为”:询问为什么要赶走儿子。
- 儿在中野,以宿以处。
- “中野”:村庄或乡村地区。
- “以宿以处”:在这里暂时住宿或居住。
- 四无人声,谁与儿语?
- “四无人声”:四周静悄悄的,没有人的声响。
- “谁与儿语”:没有其他人可以安慰或者交流。
- 儿寒何衣,儿饥何食。
- “儿寒何衣”:问孩子因寒冷应该如何保暖。
- “儿饥何食”:问孩子因饥饿应如何获取食物。
- 儿行于野,履霜以足。
- “履霜以足”:在雪地行走时脚下踩着积雪,形成“履霜”的形象。
- 描述孩子在野外行走的状态,可能是寻找帮助或独自前行。
- 母生众儿,有母怜之。
- “母生众儿”:母亲生了多个孩子,显示家庭的多样性。
- “有母怜之”:每个孩子都得到了母亲的关爱。
- 独无母怜,儿宁不悲?
- “独无母怜”:除了一个孩子外,其他的孩子都没有得到母亲的照顾。
- “儿宁不悲”:在这样的情况下,孩子们自然会感到悲伤或不安。
译文
父亲啊!儿子们受冻挨饿;母亲啊!儿子们挨打受责骂。
我被赶出家门,无处可归;四下寂静,无人能为我说话。
我身处田野之中,只能睡在那里等待;四下寂静,无人能与我对话。
冷得发抖,我该如何取暖;饿得发慌,我该如何充饥?
我在野外行走,踩在结满霜的草地上;母亲却生养了许多孩子,唯独我得不到她的疼爱。
只有我一个人没有母亲的爱,怎能不让我心痛?
赏析
此诗通过简洁的语言表达了对家庭温情的怀念和对父母之爱的渴望。诗中的“父兮儿寒”、“母兮儿饥”直接反映了诗人在艰难环境中的生存状态和对亲情的依赖与渴望。特别是“儿在中野”,“四无人声”,以及“独无母怜”等句子,深刻揭示了孤独和无助的情感,同时也展现了诗歌中蕴含的强烈情感和深深的哀愁。整体而言,这首诗是一首表现家庭亲情和人性温暖的作品,它通过生动的场景描写和深刻的情感表达,传达了作者对家人、对生活的深切感悟和无尽思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