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赐竭中国,强兵临北边。
控弦二十万,长臂皆如猿。
皇都三千里,来往同雕鸢。
五里一换马,十里一开筵。
指顾动白日,暖热回苍旻。
公卿辱嘲叱,唾弃如粪丸。
大朝会万方,天子正临轩。
彩旗转初旭,玉座当祥烟。
金障既特设,珠帘亦高褰。
捋须蹇不顾,坐在御榻前。
忤者死艰屦,附之升顶颠。
华侈矜递衒,豪俊相并吞。
因失生惠养,渐见徵求频。
奚寇西北来,挥霍如天翻。
是时正忘战,重兵多在边。
列城绕长河,平明插旗幡。
但闻虏骑入,不见汉兵屯。
大妇抱儿哭,小妇攀车轓。
生小太平年,不识夜闭门。
少壮尽点行,疲老守空村。
生分作死誓,挥泪连秋云。
廷臣例獐怯,诸将如羸奔。
为贼扫上阳,捉人送潼关。
玉辇望南斗,未知何日旋。
“重赐竭中国,强兵临北边。控弦二十万,长臂皆如猿。” (注释:国家重赏之下,军队强大,士兵们拉弓射箭的姿态如同猿猴的手臂一样强健有力。)
这首诗是宋代著名文学家范仲淹的作品,名为《岳阳楼记》。范仲淹通过此诗表达了他对国家的关心和忧国忧民的思想。范仲淹在政治生涯中曾担任过多项重要职务,其中最著名的是他担任陕西经略副使时所采取的一系列改革措施,旨在加强中央政府对边疆地区的控制,提升边防军的实力,以抵御外敌侵扰。
范仲淹的这首诗反映了北宋末年的政治和社会状况,当时朝廷内外矛盾重重,外敌侵扰不断,而国内却因腐败和政治斗争导致民生凋敝。诗人以西郊为背景,描绘了一幅国家强盛与人民苦难并存的画面,展现了北宋衰落和民苦的时代特征。诗中不仅体现了国家的强大和军队的精良,也反映了普通百姓在战乱中的无助和困苦。范仲淹借此表达了他的忧患意识,以及对民众疾苦的深切同情。
范仲淹在诗中运用了丰富的意象和比喻,如将士兵比作猿猴,形象地描绘了他们拉弓射箭时的矫健姿态。这不仅增强了诗歌的表现力,也让读者能够直观地感受到士兵们的勇猛和战斗力。同时,“皇都三千里,来往同雕鸢”一句,则通过对比皇都的宏伟和人民的艰辛生活,突出了社会的不公和人民的无奈。此外,诗中还提到了“五里一换马,十里一开筵”,这些细节描写展示了战争期间的生活状态,反映出社会底层人民的苦难。
范仲淹的这首诗不仅是对当时社会状况的反映,也是其文学艺术成就的体现。他的语言简练而富有表现力,情感真挚而深刻。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绘,诗人巧妙地将自己的情感融入到作品中,使读者能够感同身受地体会到那个时代人民的苦难和国家的衰败。
范仲淹的这首诗不仅是对历史事件的记录,更是对时代的反思和对未来的期望。通过对北宋末年政治、军事和经济状况的综合分析,我们可以更加深入地理解当时的社会背景和历史发展脉络。同时,它也提醒我们,在面对困境时要有担当和勇气,为国家和民族的利益而不懈奋斗。《岳阳楼记》作为范仲淹的代表作之一,不仅在中国文学史上具有重要地位,也在世界范围内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范仲淹的《岳阳楼记》不仅是一首表达个人情感的诗篇,更是一份深刻的历史文献。它以简洁的语言、鲜明的意象和生动的描述,展现了北宋末年的动荡局势和人民的苦难生活。通过对这首诗的学习与赏析,我们不仅可以更好地理解范仲淹本人的思想情感,还可以从中汲取到对国家和民族未来的思考与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