偈曰:
佛有妙法,比象莲华,圆顿深入,真净无暇。慧通法界,福利恒沙。直至宝所,俱乘大车。(其一)
于戏上士,发行正勤。缅想宝塔,思弘胜因。圆阶已就,层覆初陈。乃昭帝梦,福应天人。(其二)
轮奂斯崇,为章净域。真僧草创,圣主增饰。中座耽耽,飞檐翼翼。荐臻灵感,归我帝力。(其三)
念彼后学,心滞迷封。昏衢未晓,中道难逢。常惊夜杌,还惧真龙。不有禅伯,谁明大宗?(其四)
大海吞流,崇山纳壤。教门称顿,慈力能广。功起聚沙,德成合掌。开佛知见,法为无上。(其五)
情尘虽杂,性海无漏。定养圣胎,染生迷鷇。断常起缚,空色同谬。薝蔔现前,馀香何嗅?(其六)
彤彤法宇,繄我四依。事该理畅,玉粹金辉。慧镜无垢,慈灯照微。空王可托,本愿同归。(其七)
《多宝塔碑》诗句解析
第一首诗
- 偈曰:佛有妙法,比象莲华,圆顿深入,真净无暇。慧通法界,福利恒沙。直至宝所,俱乘大车。(其一)
- 译文:佛教有着奇妙的方法,就像莲花一样美丽。它能够圆满而直接地深入到真理之中,达到纯净无暇的境界。智慧能够通达法界的真理,为无数众生带来福报。直到到达佛法的宝地,都能够一同乘坐大车。
- 注释:本诗通过比喻的方式表达了佛教的智慧与普适性。”莲华”象征纯洁和美好;”圆顿”表示直接深入真理;”慧通法界”意味着理解佛法的深度与广度;”福报”则指佛教所带来的利益。
第二首诗
- 偈曰:于戏上士,发行正勤。缅想宝塔,思弘胜因。圆阶已就,层覆初陈。乃昭帝梦,福应天人。(其二)
- 译文:尊敬的修行者,您应该勤奋地修行。回想那座宝塔,思考如何发扬其功德。阶梯已经建好,层层都有覆盖。那正是皇帝的梦境,福气降临到了人间。
- 注释:这首诗强调了修行的重要性和目标,即通过修行来弘扬佛法,并以此祈求皇帝的福气降临。
第三首诗
- 偈曰:轮奂斯崇,为章净域。真僧草创,圣主增饰。中座耽耽,飞檐翼翼。荐臻灵感,归我帝力。(其三)
- 译文:这座建筑非常庄严,是佛教圣地的一部分。真正的僧人正在努力创建这个地方,神圣的君主也在为其增添光彩。中间的座位显得庄重,飞檐翘角展翅欲飞。献上我们的敬意和感激之情,感谢皇帝的力量。
- 注释:此诗描绘了一座具有宗教意义的建筑物,强调了僧侣和君主对这座寺庙的贡献以及他们的虔诚之心。
第四首诗
- 偈曰:念彼后学,心滞迷封。昏衢未晓,中道难逢。常惊夜杌,还惧真龙。不有禅伯,谁明大宗?(其四)
- 译文:对于那些后来的学生,他们的思想被迷雾所困扰,难以找到出路。在昏暗的道路上,他们常常感到困惑和恐惧,担心出现真正的龙。如果没有禅师们的智慧,谁能明白这些大道理?
- 注释:这首诗表达了对后来者的关心和担忧,同时也反映了作者对于宗教和精神探索的深刻理解。
第五首诗
- 偈曰:大海吞流,崇山纳壤。教门称顿,慈力能广。功起聚沙,德成合掌。开佛知见,法为无上。(其五)
- 译文:海洋吸收了江河的水流,高山接纳了大地。佛教教门讲究顿悟,慈悲的力量可以广泛传播。功德从一点一滴开始累积,德行可以成就一个完美的手掌。打开佛的知见,佛法就是最高的存在。
- 注释:这首诗描述了自然界的伟大与佛教的精神境界,强调了顿悟的力量和佛法的至高无上。
第六首诗
- 偈曰:情尘虽杂,性海无漏。定养圣胎,染生迷鷇。断常起缚,空色同谬。薝蔔现前,馀香何嗅?(其六)
- 译文:虽然情感和世俗的事物纷繁复杂,但内心的本性却是清澈如水的。通过定力修炼,可以培养出纯净的圣胎和心灵。然而,世间的迷惑和执着也随之而来,使得人们陷入了错误的循环之中。如同薝蔔(一种植物名)出现在面前,但其香气却让人无法察觉。
- 注释:此诗进一步阐述了佛教关于内心清净与外在纷扰的观点,以及修行者在面对诱惑时的困境和挑战。
赏析
这首诗集展现了中国唐代佛教艺术的独特魅力和深邃内涵。《多宝塔碑》不仅是一座塔的描述,更是一种精神的象征,它体现了佛教追求真理、净化心灵、弘扬慈悲的理念。每一首诗都通过不同的修辞手法和意象,传达了作者对佛法的理解和对修行者的劝诫,以及对自然和社会的深刻感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