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四载,塔事将就,表请庆斋,归功帝力。时僧道四部,会逾万人。有五色云团辅塔顶,众尽瞻睹,莫不崩悦。大哉观佛之光,利用宾于法王。禅师谓同学曰:“鹏运沧溟,非云罗之可顿;心游寂灭,岂爱纲之能加?精进法门,菩萨以自强不息。本期同行,复遂宿心。凿井见泥,去水不远;钻木未热,得火何阶?”凡我七僧,聿怀一志,昼夜塔下,诵持法华。香烟不断,经声递续,炯以为常,没身不替。
自三载,每春秋二时,集同行大德四十九人,行法华三昧。寻奉恩旨,许为恒式。前后道场,所感舍利凡三千七十粒。至六载,欲葬舍利。预严道场,又降一百八粒。画普贤变,于笔锋上,联得一十九粒。莫不圆体自动,浮光莹然。禅师无我观身,了空求法,先刺血写《法华经》一部、《菩萨戒》一卷、《观普贤行经》一卷,乃取舍利三千粒,盛以石函,兼造自身石影,跪而戴之,同置塔下,表至敬也。使夫舟迁夜壑,无变度门,劫算墨尘,永垂贞范。又奉为主上及苍生写《妙法莲华经》一千部、金字三十六部,用镇宝塔。又写一千部,散施受持。灵应既多,具如本传。
【多宝佛塔感应碑】
至四载,塔事将就,表请庆斋,归功帝力。时僧道四部,会逾万人。有五色云团辅塔顶,众尽瞻睹,莫不崩悦。大哉观佛之光,利用宾于法王。禅师谓同学曰:“鹏运沧溟,非云罗之可顿;心游寂灭,岂爱纲之能加?精进法门,菩萨以自强不息。本期同行,复遂宿心。凿井见泥,去水不远;钻木未热,得火何阶?”凡我七僧,聿怀一志,昼夜塔下,诵持法华。香烟不断,经声递续,炯以为常,没身不替。
自三载,每春秋二时,集同行大德四十九人,行法华三昧。寻奉恩旨,许为恒式。前后道场,所感舍利凡三千七十粒。至六载,欲葬舍利。预严道场,又降一百八粒。画普贤变,于笔锋上,联得一十九粒。莫不圆体自动,浮光莹然。禅师无我观身,了空求法,先刺血写《法华经》一部、《菩萨戒》一卷、《观普贤行经》一卷,乃取舍利三千粒,盛以石函,兼造自身石影,跪而戴之,同置塔下,表至敬也。使夫舟迁夜壑,无变度门,劫算墨尘,永垂贞范。又奉为主上及苍生写《妙法莲华经》一千部、金字三十六部,用镇宝塔。又写一千部,散施受持。灵应既多,具如本传。
赏析:
大唐西京千福寺的多宝佛塔感应碑,是唐代僧人撰写的一篇佛教文献。全文通过对佛塔建造的过程和成就的叙述,展现了佛教在唐代社会中的普及和影响。同时,通过对僧人修行和贡献的描述,表达了对佛教信仰的虔诚和对佛法的执着追求。
文章开篇描述了佛塔建造的准备工作和成果,强调了国家和僧人的努力以及皇帝的功德。这部分内容展示了唐朝社会对佛教的尊重和支持。
文章转入僧人修行的部分。通过描述僧人日夜在佛塔下诵持经文、绘画佛像等修行活动,展现了他们对佛教的虔诚和对佛法的执着追求。这部分内容反映了佛教在唐朝社会中的地位和影响力。
文章还通过描绘僧人舍利子的故事,进一步强调了佛教的神圣性和庄严性。舍利子作为佛教圣物的代表,被赋予了极高的神圣意义和价值,成为了佛教信仰的象征。
这篇文章通过对佛塔建造过程和成就的描述,以及对僧人修行和贡献的描写,展现了佛教在唐朝社会中的普及和影响。同时,通过对佛教信仰的虔诚和对佛法的执着追求的描绘,表达了作者对佛教的理解和敬仰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