朕闻上古其风朴略,虽因心之孝已萌,而资敬之礼犹简,及乎仁义既有,亲誉益著。圣人知孝之可以教人也,故因严以教敬,因亲以教爱。于是以顺移忠之道昭矣,立身扬名之义彰矣。子曰:“吾志在《春秋》,行在《孝经》。”是知孝者,德之本欤?
《经》曰:“昔者明王之以孝理天下也,不敢遗小国之臣,而况于公、侯、伯、子、男乎?”朕尝三复斯言,景行先哲,虽无德教加于百姓,庶几广爱刑于四海。嗟乎,夫子没而微言绝,异端起而大义乖。况泯绝于秦,得之者皆煨烬之末;滥觞于汉,传之者皆糟粕之余。故鲁史《春秋》,学开五传;《国风》、《雅》、《颂》,分为四诗。去圣逾远,源流益别。
近观《孝经》旧注,蝽驳尤甚。至于迹相祖述,殆且百家。业擅专门,犹将十室。希升堂者,必自开户牖。攀逸驾者,必骋殊轨辙。是以道隐小成,言隐浮伪。且传以通经为义,义以必当为主。至当归一,精义无二,安得不剪其繁芜,而撮其枢要也。
【诗句】
朕闻上古其风朴略,虽因心之孝已萌,而资敬之礼犹简,及乎仁义既有,亲誉益著。圣人知孝之可以教人也,故因严以教敬,因亲以教爱。
【译文】
朕听说远古时期社会风气朴素简单,虽然在内心深处已经萌生了孝顺之情,但是尊敬和敬爱的礼节仍然很简朴。等到仁义之道确立,亲人的声誉就会更加显著。圣人知道孝顺是可以通过教育来培养的,所以用严厉的方式教导人们要尊重、敬爱,用亲情来教导人们对他人的爱护。这样,以顺从引导忠诚的道理就变得非常明显了,立身处世并扬名天下的意义也变得更加明显。孔子说:“我所志向的是《春秋》,行动上则是《孝经》。”这足以证明孝道是道德的基础吗?
【注释】
- 《孝经》:古代儒家经典的之一,主要论述孝道和孝治政治的思想。
- 昔者明王:古代贤明的君主或帝王。
- 不敢遗小国之臣:意思是不忽略或轻视小国或弱国的臣子。
- 景行先哲:形容行为高尚,品德高尚的人。
- 无德教加于百姓:没有德行和教化施加于普通百姓。
- 庶几广爱刑于四海:希望能够把对四海的爱和刑罚扩展到更广泛的领域。
- 嗟乎:感叹词,用于表示惋惜或感慨。
- 鲁史《春秋》:指鲁国的历史文献《春秋》,其中记载了春秋时代的事情。
- 学开五传:指学问广泛,涵盖了五个世代的传承。
- 迹相祖述:指行为模仿先辈的行为。
- 业擅专门:有专长,擅长某一领域。
- 希升堂者,必自开户牖:希望进入门槛的人,必须打开门框。比喻想要掌握高深学问的人,必须先打好基础,从基础知识开始学习。
- 攀逸驾者,必骋殊轨辙:比喻追求更高目标或者理想时,必须走不同的道路。
- 是以道隐小成,言隐浮伪:因此,大道被隐藏起来,表面看起来很简单。
- 通经为义:通达经典就是正确处理事情的原则和方法。
- 精义无二:精深的含义是没有两个不同的理解的。
- 安得不剪其繁芜,而撮其枢要:怎么能够不剔除那些繁杂的内容,抓住关键所在。
【赏析】
这首诗通过对《孝经》的理解和解读,表达了对孝道的尊崇和重视。诗人认为孝顺是可以通过教育培养出来的,并且通过严格的教育方式来教导人们尊重和敬爱。诗中还提到了古人对于道德修养的重视以及儒家思想的影响。整体来看,这首诗强调了孝道的重要性和儒家文化的价值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