且其学者,察彼规模,采其玄妙,技由心付,暗以目成。或笔下始思,困于钝滞;或不思而制,败于脱略。心不能授之于手,手不能受之于心。虽自己而可求,终杳茫而无获,又可怪矣。及乎意与灵通,笔与冥运。神将化合,变出无方。虽龙伯挈鼇之勇,不能量其力;雄图应箓之帝,不能抑其高。幽思入于毫间,逸气弥于宇内。鬼出神入,追查捕微,则非言象筌蹄所能存亡也。夫幼童而守一艺,白首而后能言,固不可恃才曜识,以为率尔可知也。且知之不易,得之有难,千有余年,数人而已。昔之评者,或以今不逮古,质于丑妍。推察疵瑕,妄增羽翼。自我相物,求诸合己。悉为鉴不圆通也。亦由苍黄者唱首,冥昧者唱声。风议混然,罕详孰是。及兼论文字始祖,各执异端,臆说蜂飞,竟无稽古,盖眩如也。
诗句解析:
- “且其学者,察彼规模” - 这一句描述了学者们观察和学习前人的成就和模式。
- “采其玄妙,技由心付” - 强调通过深入探索和应用这些学问的精髓,将技艺传授给心灵和手。
- “或笔下始思,困于钝滞;或不思而制,败于脱略” - 这两句反映了在学习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一方面需要深思和实践才能掌握知识,另一方面如果不思考就可能导致失败。
- “心不能授之于手,手不能受之于心” - 表示知识和技巧无法完全通过书本或口传得到完美传授。
- “虽自己而可求,终杳茫而无获” - 尽管可以独立寻求知识,但最终可能会因为各种原因而无法获得完整的知识。
译文:
观察那些学者们,他们研究别人的成就和模式,从其中汲取玄妙之处,技艺通过心灵传递。有的人在书写时才去思考,却因为思维迟缓而陷入困境;有的人则没有经过深思熟虑,导致制作出来的作品粗疏。他们的心中难以传授给对手,对手的手又难以接受他们的心灵所传授的技艺。即使他们能够独立追求知识,但最终仍然可能一无所获,这种情形令人感到奇怪。当他们的心意与灵通时,笔法就会像冥冥中自然运行一样,变化莫测,不可预测。虽然有如龙伯、大禹般的力量,也不能衡量这种力量的大小;如同雄图应箓的帝王,也不能压制这种高超的境界。他们的思绪进入毫末之间,逸气弥散于宇宙之内。鬼怪出没,神入其中,追踪捕捉细微之物,这样的境界不是可以用言语、象形、蹄印等工具所能穷尽的。那些幼童守着一项技能,直到白发苍苍后才有所领悟,实在是不应该仅仅依赖自己的才华和见识,就认为一切都可以轻易理解和掌握。了解起来并不容易,获取知识也充满困难,经过了上千年的时间,能做到这一点的人也只有寥寥数人。过去的批评者,有的认为现在比不上古代,对美丑进行评判。他们推究瑕疵,无端地增添羽翼。他们自己互相评价,试图找到符合自己的东西。这全都是因为没有洞察事物的圆融通达。由于混乱的呼声首先被听到,糊涂的人首先发出声音。舆论混杂不清,很少有人能够明确谁是对的。当同时讨论文字的起源时,每个人都坚持自己的不同观点,主观臆断的言论蜂拥而出,竟然没有一个可以查阅古文献来验证的,这大概是因为他们都被迷惑住了。
赏析:
这首诗通过对学者们学习和实践过程中的困惑和挫折进行了深刻的反思,展现了他们在追求知识和技艺的过程中所面临的挑战和困境。诗中表达了对于知识传承的深刻见解,认为真正的学习不仅仅是知识的积累,更重要的是理解其背后的意义和方法。诗人以生动的语言描绘了学术探讨中的复杂性和多样性,同时也反映了人类在追求知识过程中所经历的种种困难和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