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溪流已乱,苔径人渐微。

日暮东林下,山僧还独归。

昔为庐峰意,况与远公违。

道性深寂寞,世情多是非。

会寻名山去,岂复望清辉。

送东林廉上人归庐山

石溪流已乱,苔径人渐微。

日暮东林下,山僧还独归。

昔为庐峰意,况与远公违。

道性深寂寞,世情多是非。

会寻名山去,岂复望清辉。

注释:

  • 石溪(指代小溪):小溪的石头。
  • 乱:混乱、不整齐。
  • 苔径(指代小路):覆盖着青苔的小径。
  • 日暮(太阳落山):傍晚时分。
  • 东林(佛教用语,指代山林):山林中的寺院,这里指东林寺。
  • 僧:僧人。
  • 庐峰:庐山的别称,位于中国江西省九江市。
  • 远公:慧远大师,是中国东晋时期的著名高僧,曾在庐山建有寺庙。
  • 道性:修行者的内在本性或道德品质。
  • 寂寞:孤独、清静。
  • 非:不是。
  • 会:将会。
    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位僧人在夕阳西下时返回庐山的场景。诗句以“石溪流已乱”开篇,描绘了山路旁的溪流已经变得杂乱无章的景象,象征着世间万物的纷扰和变迁。接着,“苔径人渐微”进一步描绘了山路两旁覆盖着青苔的小路,行人逐渐稀少的情景,寓意着世间的繁华和喧嚣终将过去。

诗人转向描写自己的心情:“日暮东林下,山僧还独归。”在夕阳西下的美景中,他独自回到山上的寺庙,表达了自己的孤独与宁静。这里的“独归”不仅是对自身情感的抒发,也反映了禅宗追求内心平静的生活态度。

“昔为庐峰意,况与远公违”两句则回忆了自己当初来此修行时的心情,以及对慧远大师的尊敬和向往。这里“庐峰意”指的是对庐山的向往,而“远公”则是指慧远大师,表示自己曾经渴望追随这样的高人修行。

诗的后半部分“道性深寂寞,世情多是非”,表达了自己对修行生活的深刻体验和感慨。他认为修行者的本性应该远离世俗的纷扰,但现实中却常常被世俗的是非观念所困扰。这种内心的孤独和外界的喧嚣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使得修行者更加需要坚持内心的清净和独立。

最后两句,“会寻名山去,岂复望清辉”则是诗人对未来的展望和决心。他决定要寻找更加清净的名山进行修行,不再期待那些世俗的光华和名利。这体现了他对修行生活的追求和对名利看淡的态度,同时也表达了他对超脱尘世、追求精神境界的决心。

整首诗通过描绘一幅宁静而孤独的晚霞画面,表达了诗人对于修行生活的深刻理解和对未来的坚定信念。同时,它也反映了中国古代文人对于自然、修身养性以及超脱世俗的普遍追求。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