及江东不守,持以入关。隋文帝尝索梁、陈事迹,察具以所成每篇续奏,而依违荏苒,竟未绝笔。
皇家贞观初,其子思廉为著作郎,奉诏撰成三史。于是凭其旧稿,加以新录,弥历九载,方始毕功。定为《梁书》五十卷、《陈书》三十六卷,今并行世焉。
右说《梁书》、《陈书》。
十六国史,前赵刘聪时,领左国史公师彧撰《高祖本纪》及功臣传二十人,甚得良史之体,凌修谮其讪谤光帝,聪怒而诛之。刘曜时,平舆子和苞撰《汉赵记》十篇,事止当年,不终曜灭。
后赵石勒令其臣徐光、宗历、傅畅、郑愔等撰《上党国记》、《起居注》、《赵书》。其后又令王兰、陈安、程阴、徐机等相次撰述。至石虎,并令刊削,使勒功业不传。其后燕太傅长史田融、宋尚书库部郎郭仲产、北中郎参军王度追撰二石事,集为《邺都记》、《赵记》等书。
《史通·外篇·古今正史第二》是唐代文学家刘知几所著的史书评论著作。下面将逐一对这首诗进行逐句释义:
史通·外篇·古今正史第二:《史通·外篇·古今正史第二》是刘知几在《史通》中的一篇重要篇章,主要讨论了古代至近代各种史书的编纂和评价问题。
及江东不守,持以入关:这一句话描述了南朝梁朝(东吴、东晋之后)因政治腐败而失去江东地区,随后国力衰弱,最终被隋朝所灭。“持”在这里可以理解为携带,表示隋朝继承了东吴和东晋的政权基础,并开始了自己的统治。
隋文帝尝索梁、陈事迹:隋文帝杨坚在建立隋朝后,曾多次请求查阅关于东吴(即东晋)和东晋(即南朝陈)的记录和记载,以便更好地了解这些历史时期的文化和政治状况。这表明隋朝对东吴、东晋以及南朝陈的历史非常重视。
察具以所成每篇续奏:隋文帝要求负责编纂这些历史的官员必须详细记录这些历史事件,并且要将这些记录整理成册,以便他可以阅读和审查。这反映了隋朝对历史编纂工作的高标准和严格要求。
而依违荏苒,竟未绝笔:尽管隋文帝要求详细记录,但实际上负责编纂的人员并没有完成这项任务,他们的态度拖延,最终未能完成所有记录的工作。
通过对这首诗的逐句解读和深入分析,可以看到刘知几在《史通·外篇·古今正史第二》中对于历史记录的重要性有着深刻的理解和批判。他不仅关注历史的完整性和准确性,还探讨了历史书写背后的政治和社会因素,展示了他在史学理论上的深刻洞察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