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氏黄门侍郎崔鸿,乃考覈众家,辨其同异,除烦补阙,错综纲纪,易其国书曰录,主纪曰传,都谓之《十六国春秋》。鸿始以景明之初求诸国逸史,逮正始元年,鸠集稽备,而犹阙蜀事,不果成书。推求十有五年,始于江东购获,乃增其篇目,勒为十卷。鸿殁后,永安中,其子缮写奏上,请藏诸秘阁。由是伪史宣布,大行于时。右说《十六国春秋》。
元魏史,道武时,始令邓渊著国纪,唯为十卷,而条例未成。暨乎明元,废而不述。神□二年,又诏集诸文士崔浩、浩弟鉴、高谠、邓颍、晁继、范亨、黄辅等撰国书,为三十卷。又特命浩总监史任,务从实录。复以中书郎高允、散骑侍郎张伟并参著作,续成前史书,叙述国事,无隐所恶,而刊石写之,以示行路。
浩坐此夷三族,同作死者百二十八人。自是遂废史官。至文成帝和平元年,始复其职,而以高允典著作,修国记。允年已九十,手目俱衰。时有校书郎刘模,长于缉缀,乃令执笔而口占授之。如是者五六岁。所成篇卷,模有力焉。初,国记自邓、崔以下,皆相承作编年体。至孝文太和十一年,诏秘书丞李彪,著作郎崔光始分为纪传异科。宣武时,命邢峦追撰《孝文起居注》。既而崔光、王遵业补续,下讫孝明之世。温子升复修《孝庄纪》,济阴王晖业撰《辨宗室录》。魏史官私所撰,尽于斯矣。
诗句:魏世黄门侍郎崔鸿,乃考核众家,辨其同异,除烦补阙,错综纲纪。
译文:北魏的黄门侍郎崔鸿开始研究各国家的史料,区分它们的相似之处和不同点,去除冗余的内容,整理和归纳这些资料。
注释:1. 魏氏:指北魏时期,是当时的一个重要国家。
- 黄门侍郎:官名,是皇帝身边的官员,负责起草文书等事务。
- 考覈(hé):考察、核实。
- 辨其同异:区分各国之间的相同和不同之处。
- 除烦补阙:去除冗余的信息,补充遗漏的部分。
- 错综纲纪:整理和归纳历史事件,使历史脉络清晰。
- 易其国书曰录,主纪曰传:将各国的史书改为“录”,将各国的主史改为“传”。
- 都谓之《十六国春秋》:统称为《十六国春秋》这部史书。
- 景明之初:指公元501年(魏孝文帝元宏的景明元年)开始。
- 求诸国逸史:寻求各国的逸事和传说。
赏析:
崔鸿的这部《十六国春秋》对后世影响深远,不仅在内容上丰富了中国的历史记载,还推动了史学的发展与完善。通过对历史的梳理和总结,崔鸿展示了一个多民族融合、文化交流的历史画卷,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复杂性和多样性。同时,他的方法也启发了后来的历史学家们,在研究和编纂历史时更加注重事实的真实性和全面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