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论语》曰:“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又曰:“成事不说,遂事不谏,既往不咎。”又曰:“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夫圣人立教,其言若是。在于史籍,其义亦然。是以美者因其美而美之,虽有其恶,不加毁也,恶者因其恶而恶之,虽有其美,不加誉也。故孟子曰:“尧、舜不胜其美,桀、纣不胜其恶。”魏文帝:“舜、禹之事,吾知之矣。”汉景帝曰:“言学者,无言汤、武受命,不为愚。”斯并曩贤精鉴,已有先觉。而拘于礼法,限以师训,虽口不能言,而心知其不可者,盖亦多矣。

又案鲁史之有《春秋》也,外为贤者,内为本国,事靡洪纤,动皆隐讳。斯乃周公之格言。然何必《春秋》,在于六《经》,亦皆如此。故观夫子之刊书也,夏桀让汤,武王斩纣,其事甚著,而芟夷不存。观夫子之定礼也,隐、闵非命,恶、视不终,而奋笔昌言,云“鲁无篡弑”。观夫子之删《诗》也,凡诸《国风》,皆有怨剌,在于鲁国,独无其章。观夫子之《论语》也,君娶于吴,是为同姓,而司败发问,对以“知礼”。斯验世人之饰智矜愚,爱憎由己者多矣。

这首诗的翻译是:
孔子曾经说过:“君子成全别人的好事,不促成别人做坏事。”又说:“已经做成的事不再提了,已经完成的事不再劝告了,过去的就不再追究责任了。”又说:“可以让人跟随做事,不可以让人知道事情的真相。”圣人立教,其言如是。在史书中,其义亦然。所以美好的事情,就因为其美好而赞美它,虽有其恶,不加毁也;邪恶的事情,就因其邪恶而谴责它,虽有其美,不加誉也。因此孟子说:“尧、舜比不上他们的美好,桀、纣比不上他们的恶行。”魏文帝说:“关于舜、禹的事情,我了解了。”汉景帝说:“谈论学问的人,不说汤、武受命,因为他们太愚蠢。”这些都是过去贤人的精辟见解,已有先见之明。但拘于礼法,受老师训诫,即使口不能说,但内心知道这是不可取的,也是很多的。
又案鲁史有《春秋》,外为贤者,内为本国,事无巨细,动皆隐讳。这是周公的格言。然而不必是《春秋》,在六经中也是如此。所以观夫子之刊书也,夏桀让汤,武王斩纣,其事甚著,而芟夷不存。观夫子之定礼也,隐、闵非命,恶、视不终,而奋笔昌言,云“鲁无篡弑”。观夫子之删《诗》也,凡诸《国风》,皆有怨剌,在于鲁国,独无其章。观夫子之《论语》也,君娶于吴,是为同姓,而司败发问,对以“知礼”。斯验世人之饰智矜愚,爱憎由己者多矣。
赏析:
这首诗主要讲述了孔子对于历史记载的态度和看法。他认为,历史记载应该真实地反映历史事件,不应为了某种目的而进行美化或者歪曲事实。同时,他也反对盲目地赞扬或谴责某个人或事物,认为应该客观地看待历史和人物。这种观点体现了他作为一位伟大教育家的公正和严谨。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