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武承嗣监修国史,见之大怒,谓史官曰:“公辈是何人?而敢辄减诏书!”自是史官写诏书,虽门下赞诏亦录。后予闻此说,每嗢噱而已。必以《三王世家》相比,其繁碎则又甚于斯。是知史官之愚,其来尚矣。今之作者,何独笑武承嗣而已哉!
《魏公子传》曰:高祖始微少时,数闻公子贤。及即天子位,每过大梁,常祠公子。高祖十二年,从击黥布还,为公子置守冢五家,世世岁以四时奉祠公子。
太史公曰:吾过大梁之墟,求问其所谓夷门以征信陵君故事。说者云:当战国之时,夷门者,城之东门也,天下诸公子,亦有喜士者矣。然而信陵君之接岩穴隐者,不耻下交,名冠诸侯,有以也。名冠诸侯不虚耳。高祖每过之,而令民奉祠不绝也。
《鲁仲连传》曰:仲连好奇伟倜傥之画策,而不肯仕官任职,游好持高节。
《点繁第六》是唐代史学家刘知几的《史通·外篇》中的一篇,主要讨论了史书撰写的技巧和原则。
【诗句及译文】
- 诗句:夫史之繁文,已于《叙事篇》言之详矣然凡俗难晓,下愚不移。
- 译文:史书的繁琐内容,已经在《叙事篇》中详细讨论过了。然而普通人很难理解,低智的人也不会去学习。
【关键词释义】
- 注释:“夫”表示“说”。
- 译文:《史通·外篇·点繁第六》是刘知几在讨论史书写作技巧时所写,指出史书的内容虽然繁杂,但普通人难以理解。
【赏析】
- 《点繁第六》是《史通·外篇》中的一篇文章,主要探讨了史书的编写方法。刘知几在这篇文章中指出,虽然史书内容丰富,但普通人很难理解,这反映了当时史学写作的复杂性。文章通过举例说明,强调了即使是高深的史学理论也需要通俗易懂的解释,才能被广泛理解和接受。
- 这段诗句表达了刘知几对史书繁复内容的批评,同时也反映了他对历史书写方式的深刻思考。他认为,史书应该追求简明扼要,使读者能够轻松地理解和接受。这种观点在当时是非常具有前瞻性的。
- 刘知几的这篇作品不仅是对史书写作技巧的探讨,更是对史学研究方法和历史观的一次深刻反思。他通过这篇文章,提出了许多有价值的观点和建议,对后世的史学研究和写作产生了深远影响。
- 这段诗句也体现了刘知几作为一名历史学家的责任和担当。他不仅要记录历史事实,还要考虑到如何让更多的人能够理解和接受这些知识。这种责任感使得他的史学研究更加深入和全面。
- 此外,刘知几的文章还展示了他严谨的治学态度和深厚的学术功底。他在文章中运用了许多典故和比喻来阐述自己的论点,使得论述更加生动和有力。同时,他也注重实证和逻辑推理,确保自己的观点有充分的证据支持。这种严谨的态度使得他在学术界享有很高的声誉。
- 这段诗句也表达了刘知几对历史的热爱和敬畏之情。他通过深入浅出的方式向人们展示历史的真相,让人们更好地了解过去并从中汲取智慧。同时,他也将个人的经历和感悟融入到作品中,使读者能够感受到他的情感和思考。这种情感的投入使得刘知几的作品更具感染力和共鸣感。
【赏析】
- “夫史之繁文,已于《叙事篇》言之详矣然凡俗难晓,下愚不移。”这句话出自唐代史学家刘知几的《史通·外篇·点繁第六》。它表达了一个观点:尽管史书的内容非常丰富、详尽,但普通人却难以理解其中的含义和意义。这是因为史书的语言往往非常复杂、晦涩难懂,需要经过深入学习和理解才能领会其真意。而对于那些低智的人来说,他们可能更难以理解和掌握这些知识。因此,刘知几在这里强调了史书写作的重要性和难度。
- 这段话不仅揭示了当时史学写作面临的困境,也为后人研究史书提供了重要的启示。首先,我们应该认识到史书的复杂性和多样性。历史事件的发生和发展往往涉及众多因素和复杂的关系,因此,史书需要用丰富的语言来描述这些事件和人物。然而,这种描述往往过于冗长和啰嗦,对于普通人来说很难理解。其次,我们应该重视史学研究的普及和教育。只有让更多人了解史学知识,才能真正发挥历史的作用和社会价值。因此,我们可以通过多种途径来推广史学研究,如举办讲座、出版通俗读物等。最后,我们应该关注不同人群的需求。不同的人有不同的阅读水平和兴趣爱好,因此我们需要根据他们的需求来调整教材内容和教学方法。总之,这段话为我们研究史书提供了重要的思路和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