右军《笔阵图》云:“夫三端之妙,莫先用笔。”昔李斯见周穆王书,七日兴叹,哂其无骨。蔡尚书入鸿都观碣,十旬不返,嗟其出群。近代已来,多不师古,而缘情弃道,才弃姓名。夫书匪独不调端周正,先籍其笔力。始其作也,须急向疾,不鹰视鹏游,信之自然,犹鳞之得水,羽之乘风,高下恣情,流转无碍。蔡中郎云:“欲书先适意任情,然后书之。若迫于事,虽中山之毫,不能佳也。次须正坐静虑,随意所拟,言不出口,气不再息,则无不善矣。”凡欲结构字体,未可虚发,皆须象其一物,若乌之形,若虫食木,若山若树,若云若雾,纵横有托,运用合度,可谓之书。昔钟繇与胡昭俱能为行狎书。繇初师刘德升,后传蔡邕笔法,由是学之致妙。繇临终,于囊中出授子会曰:“吾精思三十余年,行坐未尝忘此。常读佗书,未能终尽,惟学其字,每见万类悉书象。若之止息一处,则画其地,周广数步;若在寝息,则画其被,皆为之穿。”用其功如此。
诗句:
1 法书论 - 此诗以讨论书法艺术为主题。
- 右军《笔阵图》云:“夫三端之妙,莫先用笔。” - 引用王羲之的《笔阵图》,强调书法中笔的重要性。
- 昔李斯见周穆王书,七日兴叹,哂其无骨。蔡尚书入鸿都观碣,十旬不返,嗟其出群。近代已来,多不师古,而缘情弃道,才弃姓名。夫书匪独不调端周正,先籍其笔力。
- 始其作也,须急向疾,不鹰视鹏游,信之自然,犹鳞之得水,羽之乘风,高下恣情,流转无碍。蔡中郎云:“欲书先适意任情,然后书之。若迫于事,虽中山之毫,不能佳也。次须正坐静虑,随意所拟,言不出口,气不再息,则无不善矣。”
- 凡欲结构字体,未可虚发,皆须象其一物,若乌之形,若虫食木,若山若树,若云若雾,纵横有托,运用合度,可谓之书。
- 昔钟繇与胡昭俱能为行狎书。繇初师刘德升,后传蔡邕笔法,由是学之致妙。繇临终,于囊中出授子会曰:“吾精思三十余年,行坐未尝忘此。常读佗书,未能终尽,惟学其字,每见万类悉书象。若之止息一处,则画其地,周广数步;若在寝息,则画其被,皆为之穿。”
译文:
书法论
唐代书法家王羲之在其《笔阵图》中提到:“书法三绝妙之处,莫过于用笔。”过去,李斯看到周穆王的书法作品,惊叹不已,认为他的作品没有骨气。另一位尚书蔡邕参观洛阳的一座石碑时,久久驻足欣赏,赞叹他的书法超越了常人。然而,从近代起,很多人都不遵循古代的法则,而是随心所欲地丢弃了书法的基本道理,只追求形式美和技巧。书法不仅仅是技艺上的调整,更重要的是要掌握笔的力量。开始写作时,需要迅速、有力地挥毫泼墨,不要像鹰那样俯视、像鱼一样游动,相信这是自然的流露,就像鱼在水中游动、鸟在天空飞翔一般自由自在。书写时要保持笔势流畅连贯,没有任何阻碍。蔡邕曾说:“想要写字,首先要让内心充满情感,然后才能书写文字。如果因为外界事务而感到压力,那么即使拥有像山一样坚实的毛笔,也写不出好的字。其次,必须端正坐姿,静心思考,随心所欲地创作,言语表达不出来的时候,呼吸也不能停止,这样才能写出好字。”
赏析:
这首诗是对书法艺术的深入探讨和赞美。王羲之在《笔阵图》中提到书法的三绝妙之处,强调了使用笔的力量对书法的重要性。同时,他也批评了近代书法中存在的一些弊病,如不遵循传统、过分追求形式美等。在具体实践中,他强调了书法创作中的“急”、“疾”和“信”、“自然”等技法。此外,他还提到了书法创作前的准备工作和心态调整,以及如何通过观察自然界的事物来提高自己的书法水平。整首诗不仅表达了对书法艺术的热爱和敬仰,也反映了作者对书法创作的深刻理解和独特见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