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肠病者,肠中切痛,而鸣濯濯。冬日重感于寒即泄,当脐而痛,不能久立,与胃同候,取巨虚上廉。
胃病者,腹□胀,胃脘当心而痛,上肢两胁,膈咽不通,食饮不下,取之三里也。
小肠病者,小腹痛,腰脊控睾而痛,时窘之后,当耳前热,若寒甚,若独肩上热甚,及手小指次指之间热,若脉陷者,此其候也。手太阳病也,取之巨虚下廉。
三焦病者,腹气满,小腹尤坚,不得小便,窘急,溢则水留,即为胀。候在足太阳之外大络,大络在太阳少阳之间,亦见于脉,取委阳。
膀胱病者,小腹偏肿而痛,以手按之,即欲小便而不得,肩上热,若脉陷,及足小趾外廉及胫踝后皆热,若脉陷,取委中央。
胆病者,善太息,口苦,呕宿汁,心下澹澹,恐人将捕之,嗌中吤吤然数唾。在足少阳之本末,亦视其脉之陷下者灸之;其寒热者取阳陵泉。
《黄帝内经·灵枢·邪气藏府病形》是古代中医经典之一,其中详细论述了各种疾病的病因、症状和治疗方法。以下是对原文的逐句翻译及注释:
- 大肠病者:
- 肠中切痛,而鸣濯濯:大肠病变时,患者会感到肠中疼痛,并伴有鸣声。
- 冬日重感于寒即泄:在冬季,如果再次受到寒冷的影响,就会出现腹泻的症状。
- 当脐而痛,不能久立:患者会感觉到腹痛,且站立时间过长会感到不适。
- 与胃同候:这种病症与胃部疾病相似,需要通过胃部的检查来诊断。
- 取巨虚上廉:治疗时需选取足三里穴进行治疗。
- 胃病者:
- 腹□胀,胃脘当心而痛:患者会感到腹部膨胀,胃脘部位疼痛,疼痛位置接近心口。
- 上肢两胁,膈咽不通:患者还会出现上肢和两胁的疼痛,以及咽喉部位的阻塞感。
- 食饮不下:由于疼痛和不适,患者可能无法正常进食和饮水。
- 取之三里也:治疗时需选取足三里穴进行治疗。
- 小肠病者:
- 小腹痛,腰脊控睾而痛:患者会感到小腹疼痛,腰部和脊柱有牵拉感,睾丸部位也会感到疼痛。
- 时窘之后,当耳前热:在发作期间,患者可能会感到耳朵前的发热。
- 若寒甚,若独肩上热甚:如果病情严重,可能会出现肩部特别热的症状。
- 及手小指次指之间热:在手的小指和无名指之间的区域也会有发热的感觉。
- 若脉陷者,此其候也:根据脉象的变化,可以判断出小肠病的具体表现。
- 手太阳病也,取之巨虚下廉:治疗时需选取手太阳小肠经的穴位进行治疗。
- 三焦病者:
- 腹气满,小腹尤坚:患者会感到腹部胀满,特别是小腹部位更为坚硬。
- 不得小便,窘急:由于腹胀,患者可能无法排尿,并且感到极度的窘迫。
- 溢则水留,即为胀:尿液溢出后,水分会在体内停留,导致胀满感。
- 候在足太阳之外大络:这种病症的候诊点位于足太阳膀胱经的外侧大络。
- 大络在太阳少阳之间:大络的位置在太阳和小肠经之间。
- 亦见于脉,取委阳:根据脉象的变化,可以选择委阳穴进行治疗。
- 膀胱病者:
- 小腹偏肿而痛:患者会感到小腹部位肿胀并伴有疼痛。
- 以手按之,即欲小便而不得:按压小腹时,患者会有尿意,但无法排尿。
- 肩上热:肩膀部位会感到发热。
- 若脉陷,及足小趾外廉及胫踝后皆热:如果脉象沉伏,同时小腿外侧、脚踝后方也有发热的感觉。
- 取委中央:根据脉象的变化,可以选择委中穴进行治疗。
- 胆病者:
- 善太息:患者会表现出频繁叹气的症状。
- 口苦,呕宿汁:口中有苦味,并且有呕吐宿食的现象。
- 心下澹澹,恐人将捕之:患者会感到心下部位空虚,担心被人捕捉。
- 嗌中吤吤然数唾:喉咙中有响声,并且频繁地吐口水。
- 在足少阳之本末,亦视其脉之陷下者灸之:根据脉象的变化,可以选择足少阳胆经的穴位进行艾灸治疗。
- 其寒热者取阳陵泉:对于具有寒热症状的患者,可以选择阳陵泉穴进行治疗。
《黄帝内经·灵枢·邪气藏府病形》是一部关于中医病因、症状和治疗方法的经典著作。通过对原文的逐句翻译和注释,可以更好地理解这些内容,并在实际应用中发挥其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