肾脉急甚为骨癫疾;微急为沉厥奔豚,足不收,不得前后。缓甚为折脊;微缓为洞,洞者,食不化,下嗌还出。大甚为阴痿;微大为石水,起脐已下至小腹腄腄然,上至胃脘,死不治。小甚为洞泄;微小为消瘅。滑甚为癃□;微滑为骨痿,坐不能起,起则目无所见。涩甚为大痈;微涩为不月,沉痔。
黄帝曰:病之六变者,刺之奈何?
歧伯答曰:诸急者多寒;缓者多热;大者多气少血;小者血气皆少;滑者阳气盛,微有热;涩者多血少气,微有寒。是故刺急者,深内而久留之;刺缓者,浅内而疾发针,以去其热;刺大者,微泻其气,无出其血;刺滑者,疾发针而浅内之,以泻其阳气而去其热;刺涩者,必中其脉,随其逆顺而久留之,必先按而循之,已发针,已按其痏,无令其血出,以和其脉。诸小者,阴阳形气俱不足,勿取以针而调以甘药也。
译文:
肾脉急甚时会出现骨癫疾,微急则表现为沉厥奔豚,足部不能收住,上下活动不便。缓甚则会折脊,微缓是洞泄,即食物不能正常消化下咽后反出口腔。大甚时为阴痿,微大则为石水,起于脐以下至小腹膨隆,上达胃脘,属于死证不可治疗。小甚则为洞泄,微小则是消瘅。滑甚为癃□,微滑是骨痿,坐起困难,起立后双目失明。涩甚则为大痈,微涩则是不月或痔病。
黄帝问:病有六种变象,如何针刺?
歧伯答:所有急脉的多属寒证,缓脉的多属热证,大脉的多属气少血少的虚证,小脉的多见血少气亦少的虚证,滑脉多为阳气盛,微有热,涩脉多属血少气少,微有寒。所以刺急脉的要深插针并久留之;刺缓脉的要浅插针而迅速出针以去其热;刺大脉的要微泻其气,不要放血;刺滑脉的要疾发针并浅插之,以泻其阳气而去其热;刺涩脉的要必中其脉,随其顺逆情况而久留之,必须先按后循,已发针后,按其痏处,不要让血液流出,以调和脉道。其他小脉者,阴阳形气皆不足,不可用针刺调治,应用甘药调补。
注释:
- 黄帝内经 · 灵枢 · 邪气藏府病形
- 肾脉急甚为骨癫疾:肾脉紧急时会导致骨质增生或畸形。
- 微急为沉厥奔豚,足不收,不得前后:指脉搏微急时,表现为下肢沉重、痉挛、不能行走的症状。
- 缓甚为折脊:指脉搏缓慢时,导致脊椎弯曲或折断。
- 微缓为洞泄:微缓时表现为泄泻不止。
- 大甚为阴痿:大脉过强时会导致阳痿。
- 微大为石水,起脐已下至小腹腄腄然:微大的脉象表现为尿量减少如石水上溢,从脐以下至小腹胀满。
- 小甚为洞泄:小脉过弱时,表现为大便泄泻不止。
- 微小则是消瘅:微小的脉象表现为小便不通、黄疸等。
- 滑甚为癃□:滑的脉象表现为小便不利。
- 微滑为骨痿:微滑的脉象表现为骨骼痿软无力。
- 坐不能起,起则目无所见:指脉微滑的患者不能起坐,起立后双眼失明。
- 涩甚为大痈:涩的脉象表现为皮肤表面出现疮疡痈肿。
- 微涩为不月,沉痔:微涩的脉象表现为月经量少或闭经。
- 诸急者多寒:所有急脉的多属寒证。
- 缓者多热:所有缓脉的多属热证。
- 大者多气少血:大脉的多属气少血少的虚证。
- 小者血气皆少:小脉的多见血少气亦少的虚证。
- 滑者阳气盛,微有热:滑的脉象多为阳气盛,但微有热。
- 涩者多血少气,微有寒:涩的脉象多属血少气少,且多有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