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帝曰:邪之中人,其病形何如?歧伯曰:虚邪之中身也,洒淅动形。正邪之中人也,微,先见于色,不知于身,若有若无,若亡若存,有形无形,莫知其情
黄帝曰:善哉。
黄帝问于歧伯曰:余闻之,见其色,知其病,命曰明。按其脉,知其病,命曰神。问其病,知其处,命曰工。余愿闻见而知之,按而得之,问而极之,为之奈何?歧伯答曰:夫色脉与尺之相应也,如桴鼓影响之相应也,不得相失也,此亦本末根叶之出候也,故根死则叶枯矣。色脉形内,不得相失也。故知一则为工,知二则为神,知三则神且明矣。
黄帝曰:愿卒闻之。歧伯答曰:色青者,其脉弦也,赤者,其脉钩也,黄者,其脉代也,白者,其脉毛,黑者,其脉石。见其色而不得其脉,反得其相胜之脉,则死矣;得具相生之脉,则病已矣。

在《黄帝内经·灵枢》中,“邪气藏府病形”是一篇讨论疾病形成原因和表现的篇章。它详细描述了邪气如何侵入人体及其在不同脏腑的影响,揭示了中医理论中对疾病病理的理解。以下是对原文的逐句释义及分析:

  1. 黄帝与岐伯的对话
  • 原文:《黄帝内经·灵枢》第四章,黄帝问于歧伯曰:“邪气之中人也奈何?”歧伯答曰:“邪气之中人高也。”黄帝又问:“高下有度乎?”
  • 解析:黄帝和歧伯的这段对话反映了古代医学家对于疾病的理解和治疗方式的探讨。岐伯首先提出了邪气入侵人体的方式,即“高”,这可能指的是邪气从高处侵入,也可能是指邪气侵犯人体的上部区域。
  1. 岐伯的解释
  • 原文:岐伯回答说:“身半以上者,邪中之也;身半以下者,湿中之也。”
  • 解析:岐伯解释了邪气入侵人体的高度差异性,指出邪气主要影响身体上半部分,如头面部。这也说明了不同部位受到邪气侵害的差异性,以及治疗时应考虑的部位特异性。
  1. 邪气的侵袭路径
  • 原文:岐伯继续解释说,“中于阴则溜于腑,中于阳则溜于经”,这意味着邪气进入体内后,会根据其性质(阴阳)影响不同的脏腑或经络,从而表现出不同的病症。
  • 解析:这一解释强调了邪气侵袭人体时,其路径和方向具有选择性,根据不同的体质和环境因素,邪气会优先选择特定的路径进行侵袭。
  1. 治疗原则的提出
  • 原文:岐伯进一步阐述了治疗原则,“见其色而不得其脉,反得其相胜之脉,则死矣;得具相生之脉,则病已矣”。
  • 解析:岐伯在这里提出了通过观察患者的面色来推断其病情的治疗方法。如果医生能够准确辨别患者体内的相生相克关系,就能更准确地诊断和治疗疾病。
  1. 颜色的运用
  • 原文:岐伯接着提到“色脉形内,不得相失也”,这表明在中医诊断中,颜色、脉象和形态三者是相互联系且不可分割的。
  • 解析:这强调了在诊断过程中,医生必须全面考虑患者的生理特征,不能忽略任何一个方面。颜色的观测和脉象的把握是中医诊断的重要手段。
  1. 颜色的诊断意义
  • 原文:岐伯解释说,“色脉形内,不得相失也”,说明在中医诊断中,颜色和脉象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
  • 解析:这说明了颜色和脉象在诊断中的互补性,两者共同为医生提供了关于患者健康状态的重要信息。
  1. 治疗的指导意义
  • 原文:岐伯的回答还提到了治疗的原则,如“得具相生之脉,则病已矣”,这意味着通过掌握正确的治疗原则和方法,可以有效地治疗疾病。
  • 解析:这不仅体现了中医的治疗理念,也强调了在临床实践中,医生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采取适当的治疗方法。

在《黄帝内经·灵枢》中,“邪气藏府病形”一文不仅展示了中医理论对疾病的深刻理解,还通过具体的例子和理论,为后世的医学发展提供了宝贵的资源。通过对这段文本的深入阅读和分析,不仅可以更深入地理解中医的诊断和治疗原则,还可以领略到中国古代智慧的精髓。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