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帝问于歧伯曰:邪气之中人也奈何?歧伯答曰:邪气之中人高也。
黄帝曰:高下有度乎?歧伯曰:身半以上者,邪中之也。身半以下者,湿中之也。故曰:邪之中人也无有常,中于阴则溜于腑,中于阳则溜于经。
黄帝曰:阴之与阳也,异名同类,上下相会,经络之相贯,如环无端。邪之中人,或中于阴,或中于阳,上下左右,无有恒常,其故何也?歧伯曰:诸阳之会,皆在于面。中人也,方乘虚时及新用力,若饮食汗出,腠理开而中于邪。中于面,则下阳明。中于项,则下太阳。中于颊,则下少阳。其中于膺背两胁,亦中其经。
黄帝曰:其中于阴,奈何?歧伯答曰:中于阴者,常从臂胻始。夫臂与胻,其阴皮薄,其肉淖泽,故俱受于风,独伤其阴。
黄帝曰:此故伤其藏乎?歧伯答曰:身之中于风也,不必动藏。故邪入于阴经,则其藏气实,邪气入而不能客,故还之于腑。故中阳则溜于经,中阴则溜于府。

在《黄帝内经·灵枢》中,岐伯详细阐述了邪气侵袭人体后引起的不同病症及其特点。其中,“邪气之中人奈何?”是岐伯对黄帝提出的问题进行回答的开篇。

岐伯的回答指出,邪气侵袭人体的高度与部位有关。具体来说,邪气侵袭人体的高部位(如面部)时,会通过阳明经传入人体;而侵袭人体低部位(如下肢)时,则通过少阳经传入人体。这种分布揭示了邪气的入侵路径及其对人体不同部位的选择性影响。

进一步地,岐伯解释了为何邪气入侵人体后没有固定不变的规律。这是因为邪气入侵的部位、时间和个体体质等因素都会影响到邪气在体内的停留和变化。例如,当邪气进入人体后,如果遇到身体的虚弱点或经络的薄弱环节,就可能形成病理反应。这一解释强调了邪气入侵后可能表现出的不确定性和复杂性。

岐伯还指出,邪气入侵人体后,其影响并不仅限于某一脏腑或经络。根据《黄帝内经》的理论,邪气可以影响人体的多个系统和器官,从而引发一系列复杂的病理反应。例如,湿邪侵入身体后,可能会损害脾脏的功能,导致消化系统出现问题。这说明了邪气入侵后对身体多系统的广泛影响。

《黄帝内经·灵枢》中的“邪气之中人奈何?”不仅涉及邪气对人体的具体影响路径,还深入探讨了邪气的入侵机制、影响因素及对人体各系统的广泛影响。这些内容为理解古代医学对疾病的认识提供了宝贵的参考,同时也反映了中医学在疾病预防和治疗方面的独特智慧。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