睹其色,察其目,知其散复,一其形,听其动静者,言上工知相五色于目。有知调尺寸小大,缓急,滑涩以言所病也。知具邪正者,知论虚邪与正邪之风也。右主推之,左持而御之者,言持针而出入也。气至而去之者,言补泻气调而去之也。调气在于终始一者,持心也。节之交三百六十五会者,络脉之渗灌诸节者也。
所谓五脏之气,已绝于内者,脉口气内绝不至,反取其外之病处,与阳经之合,有留针以致阳气,阳气至则内重竭,重竭则死矣。其死也,无气以动,故静。所谓五脏之气,已绝于外者,脉口气外绝不至,反取其四末之输,有留针以致具阴气,阴气至则阳气反入,入则逆,逆则死矣。其死也,阴气有余,故躁。
所以察其目者,五脏使五色循明。循明则声章。声章者,则言声与平生异也。
下面是对《黄帝内经·灵枢·针解》的逐句解释和赏析:
睹其色,察其目:通过观察人的面色和眼睛,可以了解其气血的流动情况。
知其散复,一其形:了解其气血的虚实变化,调整其身体的形态。
听其动静者,言上工知相五色于目:通过听声音的高低和动静,可以判断病情。
有知调尺寸小大,缓急,滑涩以言所病也:能够调整尺寸大小、速度、灵活性等,来描述病情。
知具邪正者,知论虚邪与正邪之风也:知道如何辨别邪气和正气,以及虚邪和正邪的不同。
右主推之,左持而御之者:右手用于推动针入体内,左手用于控制针的位置。
气至而去之者,言补泻气调而去之也:如果气的流动到了该去的地方,就进行补或泻的操作。
调气在于终始一者,持心也:调气的关键是在开始和结束时保持一致。
节之交三百六十五会者,络脉之渗灌诸节者也:在穴位之间的交汇点,有络脉渗透并滋养身体各个部分。
《黄帝内经·灵枢·针解》是一本关于针灸的重要文献,它详细描述了针刺的技巧和原则,如观察面色、听声音、调整尺寸大小等,以及如何根据不同的病情进行治疗。这些知识对于学习和实践针灸非常有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