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帝曰:刺之有道乎?歧伯答曰:刺此者,必中气穴,无中肉节。中气穴,则针游于巷;中肉节,即皮肤痛;补泻反,则病益笃。中筋则筋缓,邪气不出,与其真相搏乱而不去,反还内着。用针不审,以顺为逆也。

【解析】

此句为《黄帝内经·灵枢·邪气藏府病形》的原文,意思是说“针刺时必须注意穴位”,即针刺时不要刺到肌肉节。如果刺中了肉节,就会发生皮肤疼痛的症状,而且补泻不当会使病情更加严重。如果刺中了筋,筋就会缓而无力,邪气不能外泄,会与正气相搏乱而不去,反而会反着返回体内。如果用针的方法不正确,就会顺着邪气的动向去刺,这样就是顺其势而为逆,这是不应当的。

【答案】

(1)“刺之有道”:针刺有一定的法则和方法。

(2)“必中气穴”:针刺时必须刺中穴位。

(3)“无中肉节”:不可刺中肌肉节。

(4)“中气穴”:指针刺时应避开肌肉组织,以免伤及肌腱等。

(5)“则针游于巷”:针刺不到穴位,针就四处游走。

(6)“中肉节”:指针刺时伤及肌肉组织。

(7)“即皮肤痛”:因刺伤肉节而引起的皮肤疼痛。

(8)“补泻反”:指针刺手法的补泻相反。

(9)“病益笃”:病情更加恶化。

(10)“中筋则筋缓”:指针刺伤及筋脉后,筋脉弛缓。

(11)“邪气不出”:指邪气不能外泄。

(12)“与其真相搏乱”:指正气与邪气搏结混乱。

(13)“反还内着”:指邪气反而侵入人体内部。

(14)“以顺为逆也”:《灵枢·九针十二原》:“刺之要,无忘其始。”意思是说:针刺时要遵循一定的顺序,不要忘了最初的步骤。本句是说明针灸时的先后顺序。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