足厥阴之筋,起于大指之上,上结于内踝之前,上循胫,上结内辅之下,上循阴股,结于阴器,络诸筋。其病足大指支内踝之前痛,内辅痛,阴股痛转筋,阴器不用,伤于内则不起,伤于寒则阴缩入,伤于热则纵挺不收,治在行水清阴气;其病转筋者,治在燔针劫刺,以知为数,以痛为输,命曰季秋痹也。
手太阳之筋,起于小指之上,结于腕,上循臂内廉,结于肘内锐骨之后,弹之应小指之上,入结于腋下;其支者,后走腋后廉,上绕肩胛,循颈出走太阳之前,结于耳后完骨;其支者,入耳中;直者,出耳上,下结于颔,上属目外眦。其病小指支肘内锐骨后廉痛,循臂阴,入腋下,腋下痛,腋后廉痛,绕肩胛引颈而痛,应耳中鸣痛引颔,目瞑良久乃得视,颈筋急,则为筋痿颈肿,寒热在颈者。治在燔针劫刺之,以知为数,以痛为输。其为肿者,复而锐之。本支者,上曲牙,循耳前属目外眦,上颔结于角,其痛当所过者支转筋。治在燔针劫刺,以知为数,以痛为输,名曰仲夏痹也。
黄帝内经·灵枢·经筋
足厥阴之筋起于大指之上,上结于内踝之前,上循胫,结于内辅之下,再沿阴股上,结于阴器,络诸筋。其病足大指支内踝之前痛,内辅痛,阴股痛转筋,阴器不用;若伤于内则不起,伤于寒则阴缩入,伤于热则纵挺不收。治疗在行水清阴气;若转筋者,则用燔针劫刺,以知为数,以痛为输,名为季秋痹。
手太阳之筋,起于小指之上,结于腕,上循臂内廉,结于肘内锐骨之后,弹之应小指之上,然后入结于腋下;另一支则后走腋后廉,绕肩胛,循颈出走太阳之前,结于耳后完骨;还有一支直入耳中。直行者,从耳上出,下结于颔部,上属目外眦。该病小指支肘内尖骨后廉痛,循臂阴,入腋下,腋下痛,腋后廉痛,绕肩胛引颈而痛,当此之时,耳中鸣痛牵引颔部。眼目昏暗良久才能睁开视物,颈筋急,则为筋痿颈肿,寒热发生在颈部者。治疗在燔针劫刺,以知为数,以痛为输。若其肿者,可复而锐之。本支者,上曲牙,循耳前属目外眦,上颔结于角,其痛当所过者支转筋。治疗在燔针劫刺,以知为数,以痛为输,名为仲夏痹也。
赏析:
《黄帝内经》是中华古代医学的重要著作,其中《灵枢》部分专门论述经络、腧穴等医学理论。《经筋》篇主要论述了十二正经的经筋及其病变,以及各种经筋疾病的治疗方法。
这段描述的是足厥阴肝经和手太阳膀胱经两条经络的筋脉起止和走向。首先指出,足厥阴肝经起于足大趾之上,结于内踝之前,然后沿着胫骨上行到内辅骨之下,再绕阴股向上,最后到达阴器,与众多筋脉相连。如果足厥阴肝经发生病变,就会出现脚大指支内踝之前疼痛等症状。手太阳膀胱经同样从手太阴肺经发出,经过手臂、肩胛、颈部,直至耳后完骨。这条经络如果发生病变,会出现小指支肘内锐骨后廉的疼痛症状。
对于经筋疾病的治疗,《黄帝内经》提出了两种不同的方法。一种是使用水火攻邪的方法来消除阴气和阳气的盛衰变化。另一种是用燔针和劫刺的方法来治疗筋脉的转筋症状。这些治疗方法都是基于中医的整体观和辨证论治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