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帝问于少俞曰:五味入于口也,各有所走,各有所病,酸走筋,多食之,令人癃;咸走血,多食之,令人渴;辛走气,多食之,令人洞心;苦走骨,多食之,令人变呕;甘走肉,多食之,令人挽心。余知其然也,不知其何由?愿闻其故。少俞答曰:酸入于胃,其气涩以收,上之两焦,弗能出入也,不出即留于胃中,胃中和温,则下注膀胱,膀胱之胞薄以懦,得酸则缩绻,约而不通,水道不行,故癃。阴者,积筋之所终也,故酸入而走筋矣。
黄帝曰:咸走血,多食之,令人渴,何也?少俞曰:咸入于胃;其气上走中焦,注于脉,则血气走之,血与咸相得,则凝,凝则胃中汁注之,注之则胃中竭,竭则咽路焦,故舌本干而善渴。血脉者,中焦之道也,故咸入而走血矣。
黄帝曰:辛走气,多食之,令人洞心,何也?少俞曰:辛入于胃,其气走于上焦,上焦者,受气而营诸阳者也,姜韭之气熏之,营卫之气,不时受之,久留心下,故洞心。辛与气俱行,故辛入而与汗俱出。
诗句:
- 黄帝问于少俞曰:五味入于口也,各有所走,各有所病,酸走筋,多食之,令人癃;咸走血,多食之,令人渴;辛走气,多食之,令人洞心;苦走骨,多食之,令人变呕;甘走肉,多食之,令人挽心。余知其然也,不知其何由?愿闻其故。
- 少俞答曰:酸入于胃,其气涩以收,上之两焦,弗能出入也,不出即留于胃中,胃中和温,则下注膀胱,膀胱之胞薄以懦,得酸则缩绻,约而不通,水道不行,故癃。阴者,积筋之所终也,故酸入而走筋矣。
- 黄帝曰:咸走血,多食之,令人渴,何也?少俞曰:咸入于胃;其气上走中焦,注于脉,则血气走之,血与咸相得,则凝,凝则胃中汁注之,注之则胃中竭,竭则咽路焦,故舌本干而善渴。血脉者,中焦之道也,故咸入而走血矣。
- 黄帝曰:辛走气,多食之,令人洞心,何也?少俞曰:辛入于胃,其气走于上焦,上焦者,受气而营诸阳者也,姜韭之气熏之,营卫之气,不时受之,久留心下,故洞心。辛与气俱行,故辛入而与汗俱出。
译文:
黄帝向少俞问道:“五种味道进入口腔后,各自有不同的走向和疾病。比如,酸味会走筋,吃多了会使人感到小便不畅;咸味会走血液,吃多了使人口渴;辛味会走气,吃多了会使人心烦意乱;苦味会走骨骼,吃多了会引起呕吐;甜味会走肌肉,吃多了会导致心脏跳动不齐。我了解这些情况,但不明白为什么会这样。希望你能告诉我其中的奥秘。”
少俞回答说:“酸味入于胃部,它的气性涩滞并且收敛,上行到心肺之间,不能随意出入。如果这种气不能正常地运行下去,就会留在胃中,胃中的食物得到温热的消化之后,便会向下注入膀胱。膀胱是人体的一个重要器官,它有一层薄薄的薄膜包裹着,如果酸味过多,就会使膀胱的薄膜收缩、卷曲,阻碍了尿液的正常排出,使得水道无法通畅,从而导致小便不利。此外,肾主骨髓,而酸味入胃后会走筋脉,所以酸味过多会导致筋脉受到伤害。”
黄帝又问:“咸味走血,吃多了会让人感到口渴,这是为什么呢?”少俞说:“咸味进入胃部后,它的气上升至中焦,散布在脉管当中,与血液中的气血相结合。当这两种物质相遇时,就会凝结在一起,使得胃中的津液减少。津液减少后,就会影响全身,导致咽喉干燥,进而引起口渴。这是因为血脉是贯穿全身的重要通道,而咸味能够通过这个通道影响人体的血液。”
黄帝接着问:“辛味走气,吃多了会让人心情烦乱,这是怎么一回事呢?”少俞答道:“辛味进入胃中后,它的气向上运行至上焦,上焦是接受气息并滋养阳气的部位。生姜和韭菜的气味刺激了营卫之气的运行。如果这些气息不能适时地进入身体,长时间停留在下腹部,就会导致心神不安。辛味和气体一同运行,所以当人们吃多了辛味食物后,就会出汗。”
赏析:
这段文字描述了不同味道对人体的影响及其原因。从“酸走筋”到“辛走气”,再到“咸走血”,每一种味道都对人体的不同部位产生了影响。作者通过详细的解剖分析,解释了这些现象背后的科学原理。这不仅展现了《黄帝内经》在医学理论方面的深刻性,也体现了古人对自然界和人体关系的深入观察和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