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帝曰:经脉十二,而手太阴、足少阴、阳明,独动不休,何也?歧伯曰:是明胃脉也。胃为五脏六腑之海,其清气上注于肺,肺气从太阴而行之,其行也,以息往来,故人一呼,脉再动,一吸脉亦再动,呼吸不已,故动而不止。
黄帝曰:气之过于寸口也,上十焉息,下八焉伏,何道从还?不知其极。歧伯曰:气之离脏也,卒然如弓弩之发,如水之下岸,上于鱼以反衰,其余气衰散以逆上,故其行微。
黄帝曰:足之阳明,何因而动?歧伯曰:胃气上注于肺,其悍气上冲头者,循咽,上走空窍,循眼系,入络脑,出顑,下客主人,循牙车,合阳明,并下人迎,此胃气别走于阳明者也。故阴阳上下,其动也若一。故阳病而阳脉小者,为逆;阴病而阴脉大者,为逆。故阴阳俱静俱动,若引绳相倾者病。

诗句

黄帝曰:气之过于寸口也,上十焉息,下八焉伏,何道从还?不知其极。歧伯曰:气之离脏也,卒然如弓弩之发,如水之下岸,上于鱼以反衰,其余气衰散以逆上,故其行微。    
黄帝曰:足之阳明,何因而动?歧伯曰:胃气上注于肺,其悍气上冲头者,循咽,上走空窍,循眼系,入络脑,出顑,下客主人,循牙车,合阳明,并下人迎,此胃气别走于阳明者也。故阴阳上下,其动也若一。故阳病而阳脉小者,为逆;阴病而阴脉大者,为逆。故阴阳俱静俱动,若引绳相倾者病。    

译文

黄帝问道:十二经脉中,为何唯独手太阴肺经、足少阴肾经和足阳明胃经的脉象会持续不断地跳动呢?歧伯回答道:这是因为它们是胃经的经络所在之处。胃是五脏六腑的总汇,它的清气向上输送到肺部,肺部的肃降之气随着太阴经脉上行。这个气血运行的过程,是以呼吸的往来为标志的。因此人体每次吸气,脉象就会跳动一次;每次呼气,脉象也会跳动一次,如此不停地进行着呼吸运动。所以这些经络的脉象才会持续地跳动不止。    
黄帝问道:气的流动超出了寸口(脉诊部位)的范围时,它向上上升到了十位,向下下降到了八位。这是什么道理呢?歧伯回答道:气的运行离开了脏腑后,就如同突然射出的弓弩一样迅速强劲,就像是水流冲刷堤岸一样迅猛。由于这种气流的急速上升,使得其他部位的气血都随之逆流而上。所以当气的流动变得微弱时,就会导致疾病发生。    
黄帝问道:足部的阳明胃经为什么会不停地运动呢?歧伯解释道:胃经的经气向上输送至肺部,其中的一股强大的气流向上冲击头部,沿着咽喉上行至口腔、鼻腔,然后沿着眼结合膜下行进入脑部,经过头顶部分的脉络,最终下行至足部的足阳明经。因此胃经中的气血在阴阳之间来回循环,就像一条绳子被两条线拉扯一样,导致胃经的脉象不停地运动。如果阴阳双方的气血都在剧烈运动,那么就像是一根细绳被两根绳子拉紧一样,这样的状态就会导致疾病的发生。    

赏析
这首诗通过黄帝与岐伯的对话,详细地解释了十二经脉中的某些经络为什么能够持续不断地跳动的原因。首先,岐伯指出这些经络之所以不断跳动,是因为它们的气血运行与呼吸过程密切相关,即“肺主气”。其次,他解释了阳气与阴气的运行情况以及阴阳之间的相互关系,强调了阴阳平衡的重要性,指出阴阳失衡可能导致疾病。此外,岐伯还解释了阳明胃经的不停运动现象,指出这是由于胃经经气与脏腑之间的密切联系以及阴阳气的相互作用所致。整首诗不仅具有很高的医学价值,也体现了古代中医对于生理和病理现象深刻的理解。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