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帝曰:气为上膈者,食饮入而还出,余已知之矣。虫为下膈。下膈者,食晬时乃出,余未得其意,愿卒闻之。歧伯曰:喜怒不适,食饮不节,寒温不时,则寒汁流于肠中,流于肠中则虫寒,虫寒则积聚,守于下管,则肠胃充郭,卫气不营,邪气居之。人食则虫上食,虫上食则下管虚,下管虚则邪气胜之,积聚以留,留则痈成,痈成则下管约,其痈在管内者,即而痛深,其痈在外者,则痈外而痛,浮痈上皮热。
黄帝曰:刺之奈何?歧伯曰:微按其痈,视气所行,先浅刺其傍,稍内益深,逐而刺之,毋过三行,察其沉浮,以为深浅。已刺必熨,令热入中,日使热内,邪气益衰,大痈乃溃。伍以参禁,以除其内,恬憺无为,乃能行气,后以咸苦,化谷乃下矣。

黄帝问:气上膈的,食进而还出,我已知道这种情况了。虫下膈的,食后一定时候才出便,我还没有弄明白,希望你能详细说明一下。

歧伯说:喜怒无常,饮食无度,气候寒温不调,就会使肠中出现寒汁,寒汁流到肠中,就成为寒虫;寒虫聚集在一起,就留居在大肠的下管之中。这样肠胃的外层就被充实起来,卫气的职能就不能正常发挥其作用,邪气就得以留存。人如果进食,虫就会顺着食物进入肠道。虫进入肠道,就会导致大肠的下管空虚,下管空虚,则邪气就能胜之。积聚的恶物得以留滞,留滞就形成痈病。痈病形成之后,它的下管就会收缩,如果痈在管内,就会造成疼痛;如果痈在外,就会引起痈外的痛。痈浮在皮肤之上,表面热。

黄帝说:用什么方法来治疗呢?

岐伯说:微按痈肿的部位,观察气血运行的情况,先从浅处刺起,稍深一些,然后逐次增加刺入的深度,不要超过三行。检查针下的感觉是沉还是浮,从而了解深浅程度。刺毕之后必须用热水熨敷患处,使热气进入体内。每日多次使用,以使邪气渐渐衰去。大脓痈才能溃破。同时配合禁戒某些食物,以消除邪气在内。保持恬淡无为的态度,这样才能使气血通畅。然后再用咸、苦味的药物进行治疗,就可以促使谷食下行排出。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