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帝问于歧伯曰:寒热瘰□在于颈腋者,皆何气使生?歧伯曰:此皆鼠□,寒热之毒气也,留于脉而不去者也。
黄帝曰:去之奈何?歧伯曰:鼠□之本,皆在于脏,其末上出于颈腋之间,其浮于脉中而未内着,于肌肉而外为脓血者,易去也。
黄帝曰:去之奈何?歧伯曰:请从其本引其末,可使衰去,而绝其寒热。审按其道以予之,徐往徐来以去之,其小如麦者,一刺知,三刺而已。
黄帝曰:决其生死奈何?歧伯曰:反其目视之,其中有赤脉,上下贯瞳子,见一脉,一岁死;见一脉半,一岁半死;见二脉,二岁死;见二脉半,二岁半死;见三脉,三岁而死。见赤脉不下贯瞳子,可治也。

黄帝问于歧伯曰:寒热瘰□在于颈腋者,皆何气使生?

岐伯答:此皆鼠□,寒热之毒气也,留于脉而不去者也。

黄帝曰:去之奈何?

岐伯答:请从其本引其末,可使衰去,而绝其寒热。审按其道以予之,徐往徐来以去之,其小如麦者,一刺知,三刺而已。

黄帝曰:决其生死奈何?

岐伯答:反其目视之,其中有赤脉,上下贯瞳子,见一脉,一岁死;见一脉半,一岁半死;见二脉,二岁死;见二脉半,二岁半死;见三脉,三岁而死。见赤脉不下贯瞳子,可治也。

赏析:

《黄帝内经·灵枢·寒热》是中国古代医学经典之一,主要论述了寒热毒气及其导致的疾病——瘰疬(即现代所称的淋巴结核)的病因、病机和预后。文章通过黄帝与岐伯的对话形式,详细解释了瘰疬的形成原因以及治疗方法。

文章指出瘰疬是由于“鼠瘘”引起的寒热毒气在经脉中稽留所致。这种毒气不仅停留在体内,还影响到了肌肉和皮肤,导致发冷发热的症状。治疗时,需要从根源上解决问题,即清除体内的寒热毒气。

岐伯提出了具体的治疗方案。他建议通过针刺的方式,从瘰疬的根本入手,即从内脏开始治疗,然后逐渐向上至颈部和腋部进行治疗。这种方法可以有效地去除寒热毒气,从而治愈瘰疬。

文章还提到了判断预后的方法。如果治疗后能够见到赤脉不再贯穿瞳子,说明病情已经好转,可以继续治疗;如果赤脉仍然贯穿瞳子,则意味着病情严重,预后不良。

《黄帝内经·灵枢·寒热》是一部关于瘰疬病因、病机和治疗的重要文献。它不仅为我们提供了关于瘰疬的科学认识,还为后世的中医临床实践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指导。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