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帝问于歧伯曰:余愿闻持针之数,内针之理,纵舍之意,扞皮开腠理,奈何?脉之屈折,出入之处,焉至而出,焉至而止。焉至而徐,焉至而疾,焉至而入,六腑之输于身者,余愿尽闻,少序别离之处,离而入阴,别而入阳,此何道而从行,愿尽闻其方。歧伯曰:帝之所问,针道毕矣?
黄帝曰:愿卒闻之。歧伯曰:手太阴之脉,出于大指之端,内屈循白肉际,至本节之后太渊,留以澹,外屈上于本节下,内屈与阴诸络会于鱼际,数脉并注,其气滑利,伏行壅骨之下,外屈出于寸口而行,上至于肘内廉,入于大筋之下,内屈上行臑阴,入腋下,内屈走肺。此顺行逆数之屈折也。心主之脉,出于中指之端,内屈循中指内廉以上,留于掌中,伏行两骨之间,外屈出两筋之间,上至肘内廉,入于小筋之下,留两骨之会,上入于胸中,内络于心脉。
诗句:黄帝问于歧伯曰,余愿闻持针之数,内针之理,纵舍之意,扞皮开腠理,奈何?脉之屈折,出入之处,焉至而出,焉至而止。焉至而徐,焉至而疾,焉至而入,六腑之输于身者,余愿尽闻,少序别离之处,离而入阴,别而入阳,此何道而从行,愿尽闻其方。
译文:黄帝向岐伯询问关于持针的数目、内针的道理、纵舍的意思、扞皮开腠理的方法,以及如何通过针刺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岐伯回答了黄帝的问题,并详细解释了针刺的各种技巧和原则。
关键词解释:
- 黄帝:古代传说中的帝王,代表权威和智慧。
- 歧伯:古代著名的医学家,被尊称为“医圣”。
- 持针之数:指掌握针刺的技巧和方法。
- 内针之理:指理解针刺的内在原理和规律。
- 纵舍之意:指在针刺过程中的放与收的把握。
- 扞皮开腠理:指通过针刺打开皮肤和肌肉,使气血流通。
- 脉之屈折:指脉搏的起伏变化。
- 焉至而出,焉至而止:指针刺的时机和力度的控制。
- 焉至而徐,焉至而疾:指针刺的速度和节奏的控制。
- 焉至而入:指针刺的方向和深度的控制。
- 六腑之输于身者:指人体六个主要脏腑的功能和经络的联系。
- 少序别离之处:指针灸治疗中需要特别注意的环节。
- 别而入阳:指针灸治疗中的不同部位和方向。
- 此何道而从行:指针灸治疗遵循的原则和方法。
- 愿尽闻其方:希望岐伯能够详细讲解针灸的各种方法和技巧。
赏析:
《黄帝内经·灵枢·邪客》是中国古代医学的经典之作,它不仅记录了当时的医学理论和实践,也为后世的中医发展奠定了基础。岐伯的回答体现了他对针灸技术的深刻理解和精湛技艺,同时也展示了中医理论的深邃和全面。这首诗通过对岐伯的提问和回答,展现了中医治疗疾病的方法和原则,强调了中医治疗的科学性和有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