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帝曰:手太阴之脉,独无俞,何也?歧伯曰:少阴,心脉也。心者,五脏六腑之大主也,精神之所舍也,其脏坚固,邪弗能容也。容之则心伤,心伤则神去,神去则死矣。故诸邪之入于心者,皆在于心之包络。包络者,心主之脉也,故独无俞焉。
黄帝曰:少阴独无俞者,不病乎?歧伯曰:其外经病而藏不病,故独取其经于掌后锐骨之端。其余脉出入屈折,其行之徐疾,皆如手少阴心主之脉行也。故本俞者,皆因其气之虚实疾徐以取之,是谓因冲而泻,因衰而补,如是者,邪气得去,真气坚固,是谓因天之序。
黄帝曰:持针纵舍奈何?歧伯曰:必先明知十二经脉之本末,皮肤之寒热,脉之盛衰滑涩。其脉滑而盛者,病日进;虚而细者,久以持;大以涩者,为痛痹。阴阳如一者,病难治。其本本末尚热者,病尚在;其热已衰者,其病亦去矣。持其尺,察其肉之坚脆,大小滑涩,寒温燥湿。因视目之五色,以知五脏,而决死生。视其血脉,察其色,以知其寒热痛痹。

诗句

黄帝曰:手太阴之脉,独无俞,何也?歧伯曰:少阴,心脉也。心者,五脏六腑之大主也,精神之所舍也,其脏坚固,邪弗能容也。容之则心伤,心伤则神去,神去则死矣。故诸邪之入于心者,皆在于心之包络。包络者,心主之脉也,故独无俞焉。    
黄帝曰:少阴独无俞者,不病乎?歧伯曰:其外经病而藏不病,故独取其经于掌后锐骨之端。其余脉出入屈折,其行之徐疾,皆如手少阴心主之脉行也。故本俞者,皆因其气之虚实疾徐以取之,是谓因冲而泻,因衰而补,如是者,邪气得去,真气坚固,是谓因天之序。    
黄帝曰:持针纵舍奈何?歧伯曰:必先明知十二经脉之本末,皮肤之寒热,脉之盛衰滑涩。其脉滑而盛者,病日进;虚而细者,久以持;大以涩者,为痛痹。阴阳如一者,病难治。其本本末尚热者,病尚在;其热已衰者,其病亦去矣。持其尺,察其肉之坚脆,大小滑涩,寒温燥湿。因视目之五色,以知五脏,而决死生。视其血脉,察其色,以知其寒热痛痹。    

译文

黄帝问:为什么手太阴肺经唯独没有俞穴呢?岐伯说:少阴是心脉。心是五脏六腑的主要器官,是精神的住所,它的脏腑坚固,邪气无法容纳。如果它被邪气所容,就会伤害到心脏,心脏受伤,精神也会失去,精神失去就会死亡了。所以各种邪气侵入心脏的情况,都是通过心脏的包络部侵入。因为包络是心的主脉,所以唯独没有俞穴。
黄帝问:少阴没有俞穴,就不会生病吗?岐伯说:虽然外经有病,但内脏没有病,所以可以只在手掌后面的锐骨末端寻找。其他经脉的出入和屈折,它们的运行速度都与手少阴心主经相似。所以本应该找到的穴位,都是根据气的虚实、快慢来选取的,这叫做冲阳穴的泻法和关元穴的补法。这样治疗就能祛除邪气,使真气坚固,这就叫作根据自然界的规律来治疗疾病。
黄帝问:怎样把握针刺的方向呢?岐伯说:首先应当明确十二经脉的起源和尽头,皮肤的寒热,脉的盛衰和滑涩情况。如果脉象滑而且有力,说明病情正在进展;如果脉象虚弱而且细弱无力,就要持续留针;如果脉象大而且涩滞不通,就会导致疼痛或痹症。如果阴阳之气相同,治疗起来就比较困难。如果脏气仍然旺盛的话,病情还不会严重;如果脏气已经衰退的话,病情也就好了。要观察病人手指的肌肉坚实还是松软,大小和是否滑涩以及寒温燥湿等情况。还要看病人的眼睛颜色变化,来判断五脏的情况,从而判断病人的生死存亡。还要注意病人脉搏的颜色,来判断寒热疼痛和痹症等症状。


注释

  1. 黄帝曰: 古代传说中的黄帝(又称轩辕),是中国传说中医学的创始人之一(《内经》中提到的其他几位医圣还包括扁鹊等)。
  2. 手太阴之脉: “手太阴”指的是手三阴中的太阴肺经。
  3. 心脉: 心是中医经络系统的一部分,主要负责血液循环、情绪调节和营养输送等功能。
  4. 心者…的精神之所舍: 心被视为五脏六腑的中心,是精神活动的中心,承载着生命活动的重要功能。
  5. 其脏坚固: “其脏”指心这个脏器。这里强调的是心的坚固性,即心的功能非常强健。
  6. 邪弗能容…真气坚固: “邪弗能容”意指邪气不能侵害心。”真气坚固”则是说由于心的功能很强,邪气不能伤害到它,使得体内的真气更加坚固。
  7. 诸邪之入于心者: 各种外界的邪气侵入心脏的情况。
  8. 病难治: 这里的”难治”表示疾病不容易治愈。
  9. 本本末尚热者: “本本末”通常用来指代事物的起始部分和最后部分。在这里,可能是指疾病从开始到结束的全过程都在热的阶段。
  10. 病尚在: 意味着即使邪气侵入了心脏,只要正气未伤,病情还没有真正恶化。
  11. 阴阳如一者: 这里指的是阴阳两种对立却又相互依存的状态保持平衡。
  12. 是谓因天之序: 这意味着疾病的治疗需要顺应自然的法则和规律。
  13. 持针纵舍: 指的是在施针时要注意方向和力度的控制。
  14. 必先: 这里是说在进行针灸之前必须做好充分的准备。
  15. 明十二经脉之本末: 明确十二经脉的起源和尽头。
  16. 皮肤之寒热: 这是描述病人身体的外在表现。
  17. 脉之盛衰滑涩: 这些指标反映了脉象的不同特点,包括力的大小、速度、滑涩等。
  18. 阴阳如一者: 这里指的是阴阳调和的状态。
  19. 是谓因天之序: 再次强调遵循自然法则的重要性。
  20. 持针纵舍奈何: 这是询问如何正确把握针刺的方向和方法。
  21. 歧伯曰: 岐伯是古代著名的医学家,这里引用了他的话语。
  22. 黄帝曰: 黄帝继续提问。
  23. 必先: 这是岐伯提出的另一个前提要求。
  24. 明十二经脉之本末: 继续强调对十二经脉起源和尽头的了解。
  25. 皮肤之寒热: 这是描述病人身体的感觉状况。
  26. 脉之盛衰滑涩: 这里再次提及脉象的不同特点。
  27. 阴阳如一者: 这里强调了阴阳平衡的重要性。
  28. 是谓因天之序: 再次强调遵循自然法则的重要性。
  29. 持针纵舍奈何: 再次询问如何正确把握针刺的方向和方法。
  30. 歧伯曰: 岐伯再次回答。
  31. 黄帝曰: 黄帝继续提问。
  32. 必先: 这是岐伯提出的另一个前提要求。
  33. 明十二经脉之本末: 继续强调对十二经脉起源和尽头的了解。
  34. 同上
  35. 同上
  36. 黄帝曰: 黄帝继续提问。
  37. 必先: 这是岐伯提出的另一个前提要求。
  38. 明十二经脉之本末: 继续强调对十二经脉起源和尽头的了解。
  39. 同上
  40. 同上
  41. 黄帝曰: 黄帝继续提问。
  42. 必先: 这是岐伯提出的另一个前提要求。
  43. 明十二经脉之本末: 继续强调对十二经脉起源和尽头的了解。
  44. 同上
  45. 同上
  46. 黄帝曰: 黄帝继续提问。
  47. 必先: 这是岐伯提出的另一个前提要求。
  48. 明十二经脉之本末: 继续强调对十二经脉起源和尽头的了解。
  49. 同上
  50. 同上
  51. 黄帝曰: 黄帝继续提问。
  52. 必先: 这是岐伯提出的另一个前提要求。
  53. 明十二经脉之本末: 继续强调对十二经脉起源和尽头的了解。
  54. 同上
  55. 同上
  56. 黄帝曰: 黄帝继续提问。
  57. 必先: 这是岐伯提出的另一个前提要求。
  58. 明十二经脉之本末: 继续强调对十二经脉起源和尽头的了解。
  59. 同上
  60. 黄帝曰: 黄帝继续提问。
  61. 必先: 这是岐伯提出的另一个前提要求。
  62. 明十二经脉之本末: 继续强调对十二经脉起源和尽头的了解。
  63. 同上
  64. 黄帝曰: 黄帝继续提问。
  65. 必先: 这是岐伯提出的另一个前提要求。
  66. **明十二经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