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针之服,必有法则,上视天光,下司八正,以辟奇邪,而观百姓,审于虚实,无犯其邪。是得天之灵,遇岁之虚实,救而不胜,反受其殃,故曰必知天忌,乃言针意。法于往古,验于来今,观于窈冥,通于无穷。粗之所不见,良工之所贵。莫知其形,若神髣□。邪气之中人也,洒淅动形;正邪之中人也,微先见于色,不知于其身,若有若无,若亡若存,有形无形,莫知其情。
是故上工之取气,乃救其萌芽;下工守其已成,因败其形。是故工之用针也,知气之所在,而守其门户,明于调气,补泻所在,徐疾之意,所取之处。泻必用员,切而转之,其气乃行,疾而徐出,邪气乃出,伸而迎之,遥大其穴,气出乃疾。补必用方,外引其皮,令当其门,左引其枢,右推其肤,微旋而徐推之,必端以正,安以静,坚心无解,欲微以留,气下而疾出之,推其皮,益其外门,真气乃存。用针之要,无忘其神。

这首诗的译文是:

用针进行治疗,必须遵循一定的规律。医生要抬头看天,俯视八正,避开奇邪之气,观察百姓的病情,了解虚实之别,避免触犯邪气。这样就能获得上天的灵验,遇到年份的盈亏,能够救治病人,但若不能把握时机和力度,反会遭受灾难。因此说:“一定要知道天忌”,才能正确解释针法的意义。学习古代的经验,验证现在的方法,观察幽深的境界,通达无穷的道理。粗浅之处看不到,高明的医生看重它。不知道其形状,好像神一样模糊。邪气侵入人体内,使人身体颤抖;正邪之气侵入人体内,邪气先在面色上显露出来,人们不知道它从何处来,感觉似有还无,好像消失又仿佛存在,有形无形,人们无法感知它的真实情况。

所以高明的医生取气治病,是在治疗疾病萌芽阶段就采取措施;低劣的医生则只注意疾病的已经形成,而忽视其破坏性的影响。因此,高明的医生运用针刺时,知道气的所在位置,并守住它的门户,懂得调整气,补泻的手法,以及针刺速度的快慢,所选取的部位。泻针时一定要用圆利的针,刺入后转动针身,使气通畅,快而缓慢地将邪气排出体外,然后伸直手指迎着邪气方向刺入,再扩大穴道,使邪气迅速排出体外。补针时一定要用方型针头,外引皮肤,使其当其门限。左手引其枢纽,右手推其皮肤,微转针头,徐徐推出,针尖应端正稳定,保持平静安定,坚强意志不动摇,欲微而留,使气血下注,然后快速出针,推其皮肤,增强其外门,真气才能得以保全。针刺的重要原则是不要忘记其精神作用。

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中医针术中的“上工”与“下工”的差别和高超技巧。首先,强调了使用针法治疗疾病时必须遵循一定规律的重要性。医生通过观察天地的自然法则,结合人体的状况,来选择恰当的时间和方法进行治疗。这体现了中医理论中的整体观和平衡观。同时,医生在治疗过程中需要掌握好针刺的速度和力度,既要快又要慢,以达到最佳的治疗效果。

文章描述了不同层次的医生对于针灸技术的掌握程度。高明的医生能够在疾病尚未发作时就进行干预,而低劣的医生则只能看到疾病的表面现象。这种差异反映出中医对于疾病早期预防和治疗的重视。

文章强调了针刺过程中的精神作用。在中医理论中,“精、气、神”三者被视为生命的三宝。针刺不仅仅是一种医疗技术,更是一种精神上的修炼和提升。只有心灵宁静、意志坚定的医生,才能更好地发挥针刺的效果,实现对人体机能的调节和恢复。

这篇文章通过生动的语言和具体的实例,展现了中医针术的独特魅力和深厚内涵。它不仅反映了中医对自然规律的理解和尊重,也体现了中医对于人体健康和生命活力的珍视。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