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衡赋《四愁》,梁鸿歌《五噫》。
慷慨□□□,憔悴将焉如?
纷吾独无闷,高卧喜闲居。
世途何足数,人事本来虚。
三王无定策,五帝有残书。
咄嗟建城市,倏忽观丘墟。
明治若不足,昏暴常有馀。
寄言忘怀者,归来任卷舒。

【解析】

这是一首咏怀诗,诗人借“四愁”、“五噫”之赋,抒发了对世路艰险、人事虚幻的感慨,表现了归隐田园的志趣。

首联“张衡赋《四愁》,梁鸿歌《五噫》。”意思是说,我读张衡写的《四愁赋》,听到梁鸿唱的《五噫歌》。

颔联“慷慨□□□,憔悴将焉如?”意思是说,心中慷慨激昂啊,可憔悴不堪又当如何?

颈联“纷吾独无闷,高卧喜闲居。”意思是说,纷杂烦扰的世俗我独自无所烦恼啊,安闲自在地高卧于幽雅闲适之地。

尾联“世途何足数,人事本来虚。三王无定策,五帝有残书。咄嗟建城市,倏忽观丘墟。明治若不足,昏暴常有馀。”意思是说,世间的路途有什么值得计较的呢?人世的事情本来就虚无缥缈。商汤、周武、夏禹等三位帝王都没有定下治国的良策,而五位帝王都留下了令人痛心疾首的罪迹。一声令下,顷刻之间就建造起宏伟的城市;转眼间,一座座城邑却变成一片废墟。要想治理好国家,恐怕是永远也不够的,而那些昏君暴主却常常有余。

赏析:

此诗以“四愁”、“五噫”为题,表达了诗人对当时世路艰难、人事空虚的感慨。诗中运用典故,以典写意,借古讽今,抒发了诗人归隐田园的志趣。全诗语言质朴,风格清新。

第一联“张衡赋《四愁》,梁鸿歌《五噫》。”“四愁”“五噫”都是汉末文人所赋的感时伤世之词,本诗借用这些典故,表达作者在乱世中的苦闷。

第二联“慷慨□□□,憔悴将焉如?”“慷慨”,指忧国忧民的情怀;“□□”,同“慷慨”;“焉”,语气助词;“憔悴”,意谓忧愁烦闷。这两句是诗人自问自答,表现了自己在乱世中的苦闷心情。

第三联“纷吾独无闷,高卧喜闲居。”“纷吾”,同“繁吾”,即繁乱、繁杂之意;“无闷”,没有烦闷的意思;“高卧”,指高枕无忧;“喜闲居”,喜欢闲居无事。这一句是全诗的中心句,诗人用“无闷”和“闲居”两个词语来对比,表现出自己内心的复杂感情:一方面是忧愤交集,一方面则是闲散无事。

第四联“世途何足数,人事本来虚。”“世途”,比喻仕途之路。“何足数”,不值得计算。“人事”,指世间的人和事;“本来”,本来如此。这一句是诗人感叹世道艰难的表现。

第五联“三王无定策,五帝有残书。”这两句是诗人对历代君王的评论。“三王”,指夏禹、商汤、周武王;“五帝”,指黄帝、颛顼、帝喾、尧、舜;“无定策”,没有定出正确的决策;“有残书”,留下了许多残破不全的书卷。这两句是诗人对历代帝王的批评,也是对当时统治者无能的揭露。

第六联“咄嗟建城市,倏忽观丘墟。”“咄嗟”,一声呵斥,形容迅速;“建城市”,修建城池;“倏忽”,时间很短促的样子;“观丘墟”,“观”字作动词,意为观察;“丘墟”,山陵废墟。这两句是诗人对世事无常的感慨,也是对自己隐居生活的赞美。

第七联“明治若不足,昏暴常有馀。”“明治”,指改革政事;“若”,像;“不足”,不足之处;“昏暴”,昏昧残暴。这一句是诗人对统治者的评价,也是对自己的评价。他认为统治者不能明辨是非曲直,往往因循守旧,不思进取,因而导致政治黑暗,社会动荡不安。

第八联“寄言忘怀者,归来任卷舒。”诗人希望那些忘却世事的人能够回来,回到自然中去,过一种自由自在的生活。这两句是诗人对隐居生活的美好憧憬。

全诗通过对“四愁”、“五噫”等典故的引用,表达了自己在乱世中苦闷、忧虑的心情;通过对历史兴衰的回顾,指出了世道艰难的根源;通过对隐居生活的赞美,表达了自己向往自由自在、淡泊名利的生活。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