良田收百顷,兄弟犹工商。
却是成忧恼,珠金虚满堂。
满堂何所用,妻儿日夜忙。
行坐闻人死,不解暂思量。
贫儿二亩地,乾枯十树桑。
桑下种粟麦,四时供父娘。
图谋未入手,祇是愿饥荒。
结得百家怨,此身终受殃。
注释:
良田:好田地 。
收:收获 。
百顷:指田地面积很大 。
兄弟犹工商:比喻兄弟就像做买卖、做生意一样 。
却是:却是指。
成忧恼:造成忧愁和烦恼 。
珠金:珠宝和金银 。
虚满堂:虽然有珍珠和黄金,但家里却很空虚 。
妻儿:儿女 。
日夜忙:不分昼夜地忙碌。
行坐闻人死:无论是走路还是坐着都听到有人死了。
不解暂思量:不知道什么时候才能想得开 。
贫儿:贫穷的孩子。
二亩地:两亩地 。
乾枯:干枯。
十树桑:种了十棵桑树。
桑下种粟麦:在桑树下种了粟和麦子 。
四时:一年四个季节。
供父娘:给父母和妻子儿女提供吃的 。
图谋未入手:谋划尚未成功 。
祇是:只是 。
饥荒:饥荒 。
结得百家怨:惹得一百家人抱怨 。
此身终受殃:我终归要遭灾祸 。
赏析:
这首诗反映了封建社会中农民的艰难生活和他们的悲惨命运。诗中通过描绘农民兄弟辛勤劳作,却只能得到珠宝和黄金的空虚之家,以及他们的子女在桑树下种粟和麦子的辛苦生活,揭示了封建社会对农民的剥削和压迫。同时,诗中的农民们不仅承受着繁重的劳动负担,还要忍受他人的嘲笑和指责,最终只能落得个家破人亡的悲惨结局。全诗以简洁而富有力度的语言,表达了诗人对于农民命运的同情和关注,同时也揭示了封建社会的本质和农民所承受的痛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