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孝我亦孝,不绝孝门户。
只见母怜儿,不见儿怜母。
长大取得妻,却嫌父母丑。
耶娘不采括,专心听妇语。
生时不恭养,死后祭泥土。
如此倒见贼,打煞无人护。
这首诗是一首讽刺诗,表达了诗人对当时社会现象的不满和对社会道德的质疑。下面是对这首诗逐句的翻译及注释:
译文: 你孝顺我我也孝顺,我们之间没有断绝的孝门。
注释: “你”指代的是父母,“我我也孝顺”指的是子女对父母的孝顺。“我们之间没有断绝的孝门”意味着无论家庭中谁先去世,另一方都依然保持着对他的孝顺。译文: 只见母亲怜惜孩子,不见孩子怜惜母亲。
注释: 这句诗反映了一种不平衡的家庭关系。在传统观念中,子女应当对父母表示出更多的关怀和爱护。但在这里,我们看到的是只有母亲对儿子的关心,没有儿子对母亲的照顾。译文: 长大娶妻后,却嫌弃父母相貌丑陋。
注释: 这里的“娶妻”指的是成家立业,而“嫌弃父母相貌丑陋”则揭示了一些年轻人在选择妻子时可能会忽略家庭伦理和传统的价值观。译文: 母亲不干涉家务事,专心聆听妻子的话。
注释: “耶娘不采括”中的“耶娘”可能是指妻子或者媳妇,“不采括”意味着不干预或不干涉。这反映了一些现代女性在家庭中的地位有所提升,不再像以前那样完全依赖丈夫或婆母来管理家庭事务。译文: 生时未好好抚养,死后只求祭品如泥。
注释: 这句话批评了那些在生前未能给予子女足够关爱和支持的父母,而在子女离世后却只是简单地追悼,没有真正的怀念和尊重。译文: 这样的行为真是让人看不下去,连打都找不到人来保护。
注释: 这是整首诗的总结和批判,表达了作者对社会道德的失望以及对那些缺乏基本家庭伦理和责任感的人的谴责。
赏析:
这首诗通过对一个家庭的描绘,展现了当时社会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如孝道的缺失、性别角色的冲突、以及人们对待亲情的态度。诗人通过对比和讽刺的方式,揭露了这些现象背后的问题,引发了人们对家庭道德和社会价值观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