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风吹雁数声悲,况指前林是别时。
秋草不堪频送远,白云何处更相期。
山随匹马行看暮,路入寒城独去迟。
为向东州故人道,江淹已拟惠休诗。
送贾校书东归寄振上人北风吹雁数声悲,况指前林是别时。
秋草不堪频送远,白云何处更相期。
山随匹马行看暮,路入寒城独去迟。
为向东州故人道,江淹已拟惠休诗。
注释:
北风:北方的风。
吹雁:指雁群在北风中飞行。
数声:几声。
悲:悲伤。
况:何况。
指前林:指前边的树林。
指:指点。
是:表确定的语气词,相当于“就是”。
别时:离别的时候。
频送:频频地送。
堪:能承受。
频送远:频频地送别。
白云:此处比喻贾校书。
何处:何方。
更相期:再次约定相见。
山随:指山随着。
匹马:骑马。
行看:走着看着。
暮:傍晚时分,这里表示日暮。
寒城:冷清的城镇。
独去迟:独自离去很晚。
东州:指洛阳。洛阳位于束部。
故人:老朋友。
江淹:南朝宋文学家。惠休:晋代和尚慧远的别号,与江淹有交往。
赏析:
这是一首送别诗。全诗以写景起,以抒怀结,通过写景来烘托送别的深情和惜别之情,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的真挚感情。
首联先写大雁南飞,点出时间,渲染了别离的气氛。“北风吹雁数声悲”,雁儿啼叫着向南方飞去,而诗人却要和它一同向南。这两句看似写景,实乃含情脉脉的离愁别绪。“北风吹雁数声悲”,从声音着笔,写雁鸣之声,表现其声之哀切;“北风吹雁数声悲”中的“北风”,既点明地点(北方),又暗示季节(深秋)和天气状况——萧瑟、凄清;“数声”两字,既说明雁鸣的次数多,又表明这种声响持续的时间长,从而表现出一种凄凉、惆怅的心境,也使读者联想到诗人与友人分别时的情景。“况指前林是别时”,进一步写景,点明时间。“指前林”二字用得极好,写出了诗人伫立于前林之中,眺望远方,目送友人的情景。“是别时”三字点明离别之时,为下文作铺垫。这两句写景,虽无浓墨重彩,却给人以苍凉之感,为全诗定下了基调。
颔联紧承上句,写别时情景。“秋草不堪频送远,白云何处更相期?”秋天的野草,经不住频频地送别朋友远行,而那白云又不知将飘往何处?这两句诗表面上是在写景,实际是借景抒情。“秋草”两句,是说秋风劲吹,黄叶飘零,连野草都经受不住频繁地送别朋友;再联系上句的雁啼声,可以想见,当友人离开之后,自己久久伫立在那片树林中,凝望着友人渐行渐远的背影,心中充满了依依不舍之情,所以才会发出感叹:“秋草不堪频送远”,这两句诗写得极为质朴自然,但却十分感人。“白云”两句,是说那蓝天上的流云,不知会飘到哪里去;那么,我们的朋友又将飘到哪里呢?这两句也是借景抒情,抒发了对友人飘泊不定、不知何时的忧虑之情。
颈联写诗人在日暮时回望友人的马影,以及自己在寒城的孤独身影。“山随匹马行看暮,路入寒城独去迟”,诗人站在寒城的高处,目送着友人的马影消失在暮色苍茫之中,自己也踏上了归途。在这一瞬间,诗人似乎看见了友人的身影,又似乎看不见;他看见友人的身影,又觉得自己的身影也模糊不清;当他踏上归途的时候,才真正体会到自己的孤独感。这两句诗运用了想象和幻觉的手法,生动地写出了诗人目送友人远去时的复杂心理:一方面是目送友人远行时的欣喜之情,另一方面则是在目送友人远行后的孤独和寂寞之情。同时,这两句诗还巧妙地把景物和自己融为一体,使读者能够感受到诗人此刻的内心世界。“山随”、“路入”等词语的运用,使得诗句更加形象生动,富有诗意。
尾联是全诗的收束之笔。“为向东州故人道,江淹已拟惠休诗。”诗人决定把自己的这份感情告诉给洛阳的老朋友,让老朋友为自己作一首诗。“东州”,即洛阳;“故人”,即老朋友;“江淹”,字文淹,梁代著名文学家;“惠休”,即慧远,晋代著名僧人。这两句诗的意思是说:我已经把这份感情告诉给了洛阳的老朋友,让他为我作首诗吧!“已拟惠休诗”,既是说已经请老朋友作诗了,又是说自己虽然不能像惠休那样写诗赠人,但也要尽力而为。这两句诗既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的深厚情谊,又体现了诗人豁达乐观的人生态度。
这首诗通过对景抒情的方式,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的深厚情谊和惜别之情。诗人善于运用想象和幻觉的手法,使读者能够感受到他的复杂心理;他还巧妙地把景物和自己融为一体,使诗句更加形象生动;最后,他还以豁达乐观的心态面对离别的现实,让人感受到了他的人格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