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度疑山道,依然想重华。
云飘上苑叶,雪映禦沟花。
行叹戍麾远,坐令衣带赊。
交河通绝徼,弱水浸流沙。
旅思徒漂梗,归期未及瓜。
两阶干羽绝,夜夜泣胡笳。

【解析】

此题考查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分析时要注意结合诗中的重要词语。

“晚度疑山道”,傍晚渡越疑山的道路,疑山是九疑山的别名,在今湖南宁远县西南,相传为舜葬之地;“依然想重华”,仍然想念着虞舜;“云飘上苑叶”、“雪映禦沟花”写诗人所见之景,上苑、御沟都是皇家园林,诗人通过想象描绘出一幅美丽的图画,以景衬情;“行叹戍麾远”,“戍麾”即军麾,这里指代军队,诗人感叹自己远离家乡,不能及时奔赴边关;“坐令衣带赊”,“赊”是长的意思,“衣带赊”即衣服宽松。这两句写诗人身在异乡,思念亲人之情。“交河通绝徼”,“绝徼”是极远的地方,“弱水浸流沙”,这两句写边关遥远荒凉,难以抵达的景象,表达了诗人对边关将士的关切。“旅思徒漂梗”,“漂泊”指无定所,“漂梗”即漂浮的木片,这里形容诗人内心的孤苦无依;“归期未及瓜”,“及”是等到之意,“瓜”是一年中的时间,这里比喻时间很短,诗人渴望早日结束边关生涯,回到故乡;“两阶干羽绝”,“干羽”指古代乐器中的笙和箫,这里指音乐声,“干羽绝”意为音律断绝;“夜夜泣胡笳”,“胡笳”是一种胡人吹奏的管乐器,这里借指边关生活艰苦,抒发了诗人的思乡之情。

赏析:

这是一首边塞诗。全诗四联,每首八句,共三十二句。前四句写诗人渡过疑山道,仍心系故乡;五、六句写诗人感慨自己身在异地而不能及时奔赴边防;七、八句写诗人关心边关将士的生活;后四句写诗人渴望早日结束边关生涯,回到故乡。

这首诗从抒情角度说,可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由“晚度疑山道”到“夜夜泣胡笳”,写的是作者过九疑山时的思乡之情;第二部分由“依然想重华”到“两阶干羽绝”,写的是作者对边防士兵的关切。

“晚度疑山道,依然想重华。”过疑山道,仍心系故乡。这句诗点明了诗题中的“有怀”。《楚辞·离骚》中说:“帝高阳之苗裔兮,朕皇考曰伯庸。摄提贞于孟陬兮,惟庚寅吾以降。”重华指虞舜。“重”是重叠的意思,“华”指美好的时光或青春。所以“重华”就是美好的时光。“依然想重华”,意思是想到当年美好时光,仍心系故乡。

“云飘上苑叶,雪映御沟花。”写诗人想象中的美景。上苑,指帝王的宫苑,御沟是皇帝专用的御河。上苑的树叶被风吹得飘飘扬扬,御河上的雪花映照出美丽的花朵。

“行叹戍麾远,坐令衣带赊。”“行叹戍麾远”是说由于战事需要,我不得不离开家乡。“坐令衣带赊”是说由于战事的需要,我不得不长期驻守边疆。

“两阶干羽绝,夜夜泣胡笳。”写诗人对边防士兵的关切。干羽是古代乐器中笙和箫。“两阶”是指军营里的台阶。“绝”是断绝的意思。“夜夜泣胡笳”,意思是夜夜听到边关传来凄惨悲凉的胡笳声。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张九龄创作的一首五言古诗。全诗四联,每句8个字,共32个字。诗的前四句写诗人度过疑山道,仍然思念家乡;第五、六句写诗人因为远离家乡,而感到孤独;第七、八句写诗人关心边防的士兵的生活;最后四句写诗人希望早点结束边关生涯,回到故乡。整首诗语言简洁明快,感情深沉真挚,是一首很有艺术价值的边塞诗。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