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宦今空返,浮淮一雁秋。
白云阴泽国,青草绕扬州。
调膳过花下,张筵到水头。
昆山仍有玉,岁晏莫淹留。
【解析】
此诗作于元和三年(808),当时韩愈在长安任监察御史,因上奏论事触怒了权贵,被贬为阳山令。诗中“游宦”指出仕;“今空返”即现在归来,但宦途已非,所以用“空”字;“浮淮”是说从淮河一带乘船回来;“阴泽国”是说经过的淮南地区;扬州是古称,在今江苏省;“调膳”“张筵”是宴请友人;“昆山”是江苏昆山附近的一座山;“岁晏莫淹留”是劝朋友不要久留。
全诗大意为:游宦生涯如今已归去,浮游淮河水上过秋时。白云映衬着泽国的风光,绿草围绕扬州景色美。宴席安排在花下,水边摆开了筵席。还有那昆山山上的宝玉,岁暮天寒不要久留。赏析:这是一首劝别诗。诗人写景抒情,寓情于景,将离别之情表达得委婉含蓄、曲折有致,令人回味无穷。首联“游宦今空返,浮淮一雁秋”,诗人说自己现在宦途已尽,只得回归故乡,像秋天的大雁一样渡过淮河,回到江南。这两句看似平平常常,其实蕴含着丰富的情感。诗人自己仕途坎坷,遭逢贬谪,本已心灰意冷,而如今又远离朝廷,回归家乡,内心更是五味杂陈,惆怅不已。颔联“白云阴泽国,青草绕扬州”,写景状物,细腻入微。“泽国”,指江淮之间广大的湖泊地带;“青草”指的是长满青草的田野。诗人笔下的这片泽国,一片苍茫,白云飘荡其间,显得空旷寂寥。“青草绕扬州”,则是说扬州周围长满了青草,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颈联“调膳过花下,张筵到水头”,写宴饮的场景。“调膳”,指设宴招待客人;“花下”、“水头”,都是宴集之处。诗人笔下的这个场景,既是对过去的回忆,也是对未来的展望。尾联“昆山仍有玉,岁晏莫淹留”,是劝勉朋友的话。“昆山”,泛指名山大川。诗人希望朋友不要久留,早日离开此地,回到自己的家乡中去。这首诗语言平实自然,但意境深远。作者通过描写山水之景,抒发了自己仕途坎坷、官场失意的情感。同时,也表达了自己渴望归隐田园的愿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