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发崇山下,暮坐越常阴。
西从杉谷度,北上竹溪深。
竹溪道明水,杉谷古崇岑。
差池将不合,缭绕复相寻。
桂叶藏金屿,藤花闭石林。
天窗虚的的,云窦下沈沈。
造化功偏厚,真仙迹每临。
岂徒探怪异,聊欲缓归心。
【注释】
- 崇山:山名,位于越地(今越南北部一带)。2. 越常:地名,在越地境内。3. 杉谷:即杉木峡谷,位于越地。4. 竹溪:指越地的竹子流深之处。5. 差池:错杂;交错。6. 缭绕:形容山势曲折回环。7. 桂叶:桂花树叶。9. 藤花:指缠绕在岩石上的藤蔓。10. 云窦:云雾形成的洞窟。11. 天窗虚的的:指天空中虚无缥缈的地方。12. 云窦:云雾环绕的洞穴。13. 造化:大自然。14. 功:功绩;恩惠。15. 真仙迹:真正的神仙足迹。16. 岂徒:难道只是。17. 聊:姑且;勉强。18. 探怪异:探索奇异之物。19. 缓归心:减缓回家的心情。
【赏析】
这是一首记游诗。诗人从崇山出发,经过杉谷,再北上竹溪深处,最后来到越地的云窦、桂叶、石林等处进行游览。全诗语言流畅,意境开阔,富有生活气息和地方色彩。
开头两句写发车时的情景。“朝发”点出了时间是早晨,“暮坐”则说明行期很长。“朝发”与“暮坐”,时间上相隔一天,但行程却很长,可见旅途之艰难。首句以“从崇山向越常”总领后文,第二句则具体交代了出发的时间和地点。“西从”四句写从崇山至越地途中所见景色。“西从杉谷度”“北上竹溪深”表明诗人是沿着崇山向西而下,再向北穿过竹溪。这两句既写出了诗人的行进路线,又表现出他一路上欣赏沿途自然景物的心情。“杉谷古崇岑”中的“杉谷”指杉木峡谷,“崇岑”指崇山峻岭。“差池将不合,缭绕复相寻”两句,是说沿途山峦重叠,曲折迂回,有时相遇,有时错过,使人应接不暇。“差池”、“缭绕”都是错杂的意思。“复相寻”是说虽然山峦错杂,但它们又相互追逐着,不断出现在诗人的视线中。这两句既描写了沿途山川的自然景观,又表现了诗人对这种景色的赞叹之情。接着四句描写越地景色。“桂叶藏金屿”中的“桂叶”指桂花树叶,“金屿”指金黄色的岛屿。“藤花闭石林”中的“藤花”指缠绕在岩石上的藤蔓,“石林”是岩石堆积而成的森林。这两句是说越地的景色十分秀丽,有金黄色的岛屿,又有被藤蔓覆盖的石林。
以上八句,诗人主要描写了从崇山到越地途中所看到的山水风景。最后四句则是写到达越地后的所见所感。“天窗虚的的”,是说天空中有一个像窗户一样的地方,“虚的的”是说那里空旷而明亮。“云窦下沈沈”,是指云雾缭绕的洞窟中有一块地方显得特别阴暗。这两句既描写了越地的天气情况,也暗示了诗人的心情。诗人由山行而入越,初见越地时,心情是轻松愉快的,但不久就感到有些沉闷。“造化功偏厚”是说造化对于人是很优厚的,它给人们创造了如此美丽的自然景致。“真仙迹每临”则进一步说明,这里的景色真是像仙人走过的痕迹。“岂徒探怪异,聊欲缓归心。”诗人在这里表示,自己来此的目的并非仅仅是为了探寻奇异的东西,而是想借此机会放慢归程的步伐,多玩几天。这两句既是诗人此行的真实感受,也是他对越地景色的喜爱之情的流露。
这首诗是一首记游诗。诗人从崇山出发,经过杉谷,再北上竹溪深处,最后来到越地的云窦、桂叶、石林等处进行游览。全诗语言流畅,意境开阔,富有生活气息和地方色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