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天须假像行持,无像无形世岂知?
空生体得岩中坐,华雨由来责见迟。
三乘欲学如斯事,直似空生方始知。

这首诗的格式为四句,每句五个字。下面是对这首诗逐句的释义和注释:

  1. 人天须假像行持:人们天性中需要借助外物来维持其行为,但无形无影的事物并不被世人所知。
  2. 无像无形世岂知:世界上没有具体的形状或影像,人们怎么可能理解它呢?
  3. 空生体得岩中坐:当体悟到空性后,就像坐在岩石之中,静静地思考。
  4. 华雨由来责见迟:因为华美的雨露往往来得迟缓,所以人们才会觉得珍贵。
  5. 三乘欲学如斯事:对于想要修行的人来说,这种境界就像是学习三乘佛法一样重要。
  6. 直似空生方始知:这就像空性的存在,直到我们开始了解它,才能真正认识到它的存在。

从诗句中可以体会到一种对宇宙和生命本质的深刻理解。通过比喻和寓言,诗人传达出一种超越常人理解的境界,即“空生”或“无相”,这是佛教中的一种基本观念,强调一切现象都是空的,没有固定不变的真实存在。这种观念促使人们深入思考生命的意义和存在的本质。

诗中还提到了“三乘欲学”,这可能是指三种修行方法或三种不同的生活方式。通过这些方法或生活方式,人们可以更接近于“空生”的境界,从而真正理解和体验到生命的深层意义。

诗中的“备米柴茶是事殷,茅茨蓬户不惊人”可能反映了诗人在简朴生活中寻求精神寄托的情景。这种生活态度体现了一种超脱物质追求的生活哲学,即通过内心的修炼来达到精神上的自由和解脱。

这首诗不仅是对佛教哲学的阐述,也是对人生哲理的一种探讨。通过对“人天须假像行持”、“无像无形世岂知”等诗句的解读,可以感受到诗人试图引导读者超越世俗的束缚,探索更加深层次的生命意义。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