释子去兮访名山,禅舟容与兮住仍前。
猿啾啾兮怨月,江渺渺兮多烟。
东林西林兮入何处,上方下方兮通石路。
连湘接楚饶桂花,事久年深无杏树。
使君爱人兼爱山,时引双旌万木间。
政成人野皆不扰,遂令法侣性安闲。

【诗句注释】

庐山歌送至弘法师兼呈薛江州:这是一首送别诗,诗人为弘法师作的。庐山是诗人和弘法师的故地,所以用此来送别。

释子去兮访名山,禅舟容与兮住仍前。猿啾啾兮怨月,江渺渺兮多烟。东林西林兮入何处,上方下方兮通石路。连湘接楚饶桂花,事久年深无杏树。使君爱人兼爱山,时引双旌万木间。政成人野皆不扰,遂令法侣性安闲。

【译文】

你离去了,去探访那有名的庐山。你乘着船儿,悠悠然停泊在岸边。

猿猴啼叫不停啊,好像在怨恨月亮;江水浩淼无边啊,烟雾弥漫迷迷茫茫。

庐山东边的树林西边的树林啊都到何处?从上面下来从下面上来啊都能到达山道。

湘江边、楚江南啊到处都有桂花飘香,时间太久了啊,没有看见过杏树。

您既爱人间的人,也爱山中的树木,常常带领双旌,遍游万木间。

您的政令施行之后,人民安居乐业而没有干扰,使佛法侣众都能得到宁静自在。

【赏析】

这首诗写于天宝六载(747)春末夏初,当时李白正居住在浔阳。这首诗就是为友人王弘法师所做。

首句“释子去兮访名山”,点明弘法师此行的目的是访问名山,即名胜古迹。接着“禅舟容与兮住仍前”描写弘法师在庐山游览的情景,他乘着小舟,悠闲自得地向前行进。

第二三句“猿啼啾啾兮怨月,江渺渺兮多烟”以动衬静,表现了庐山的幽静美和诗人内心的惆怅之情。第四句“东林西林兮入何处,上方下方兮通石路”写庐山的景色和行踪。“东林西林兮入何处?上方下方兮通石路。”两句写景,将读者的视线引向庐山。最后两句“连湘接楚饶桂树,事久年深无杏树”写庐山的自然景观。

第五六句“使君爱人兼爱山,时引双旌万木间”写诗人对弘法师的深情厚意。诗人说,您既有爱人的心肠又有爱山的情愫,时时挥动着双旌,遍游万木之中。最后两句“政成人野皆不扰,遂令法侣性安闲”写诗人对弘法师的祝福。诗人说,您的治理使得人们安居乐业而没有干扰,使佛法侣众都能得到宁静自在。

整首诗语言清新自然,富有生活气息,充分体现了李白的浪漫主义精神。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