息驾依松岭,高阁一攀缘。
前瞻路已穷,既诣喜更延。
出巘听万籁,入林濯幽泉。
鸣钟生道心,暮磬空云烟。
独往虽暂适,多累终见牵。
方思结茅地,归息期暮年。

【注释】

息驾:停车。依松岭:靠山岭。高阁:指山中寺院的高台。前瞻:放眼远望。既诣:既到。喜更延:喜悦地邀请。出巘:从山上下来。万籁:指自然界的各种声响。涧泉:山涧的泉水。鸣钟:僧人敲钟。道心:修行者的心志。暮磬:傍晚时敲响的法器,声似磬,故称。空云烟:天空中的云雾飘散。独往:独自一人前去。牵:牵引,拖累。方思:正想。结茅:盖房居住。归息:回家休息。期:期望。

译文:

停车在山林间,登上高台去攀缘。

放眼远眺已无路,到达寺院又邀请。

下山听到万籁声,走进树林洗幽泉。

僧人敲击钟声生,傍晚敲磬云烟散。

独自前往虽稍适,多事终被拖累。

正想建茅草屋,回家休息盼晚年。

赏析:

此诗是诗人隐居嵩山期间写的,表达了他对自然山水的喜爱和对人生旅途的感慨。

首联“息驾依松岭,高阁一攀缘。”描绘了一幅宁静而美丽的画面,诗人在山林间停下车来休息,然后爬上高高的山阁去欣赏周围的景色。

颔联“前瞻路已穷,既诣喜更延。”则表现了他看到前方的路已经走到了尽头,但当他到达寺院时,却意外地发现了新的美景,使他欣喜不已。

颈联“出巘听万籁,入林濯幽泉。”则进一步描述了他的感受,他走出山巅,聆听大自然的声音;深入树林,享受着山泉水的清凉。这两句诗通过听觉和嗅觉两种感官的描述,使读者仿佛置身于其中,感受到诗人的愉悦和满足。

尾联“鸣钟生道心,暮磬空云烟。”则表达了他内心的感受。僧人的钟声让他心生修行的决心,而傍晚的磬声使他感到心灵的平静。这里,诗人将佛教的修行与自然景观相联系,展现了他的宗教情怀。

整首诗语言简洁明了,情感真挚感人。诗人通过对自然景观的描绘和内心感受的抒发,表达了他对自然的热爱和对人生的思考。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