落日送万古,秋声含七哀。
枯株不萧瑟,枝干虚崔嵬。
伊昔临大道,歌钟醉高台。
台今已平地,只有春风回。
明月白草死,积阴荒陇摧。
圣贤亦如此,恸绝真悠哉。
【注释】
次:一作“思”,一作“伤”。幽独:孤独。君韵:指诗中的“君”。次句:第二首诗的起兴。落日送万古,秋声含七哀。落日:指夕阳。万古:千载。秋声:指秋天的声音。含:包含。七哀:指哀叹。
枯株不萧瑟,枝干虚崔嵬。萧瑟:萧条。虚:空。崔嵬:高峻。
伊昔临大道,歌钟醉高台。伊昔:昔日。临:面对。歌钟:歌舞时奏乐。
台今已平地,只有春风回。台:高台。平地:平坦的地方。
明月白草死,积阴荒陇摧。明月:明亮的月光。白草:白色的草。
圣贤亦如此,恸绝真悠哉。圣贤:指古代的圣人和贤人。恸绝:极其悲痛。
【译文】
夕阳将大地染红,万籁俱寂中传来了秋风悲鸣。
枯树依然不显凄凉之色,枝条依然挺拔如山。
当年我在大道上高歌饮酒,高台上奏响了音乐。
如今高台已经变成了一片平原,只有那温暖的春风拂过。
皎洁的明月照在枯萎的白草上,荒凉的原野被深深的阴霾笼罩。
古代的圣哲也像这些草木一样凋零消逝,我痛惜他们的命运,真是悲伤到了极点。
【赏析】
这是一首感慨时光易逝,人生短暂的抒情短章。诗人以落日、秋风、荒原、残月等意象描绘出一幅苍凉的画卷,表现了对世事变迁、人生无常的深深忧虑之情和无限感慨之意。
首联两句写落日、秋风,暗寓时光流逝之意。落日、秋风都是自然界中常见的景物,然而它们却常常与人生联系在一起。《诗经·小雅·四月》:“山有枢,隰有榆。子生三月,婆娑舞舞。”《诗经·小雅·伐木》:“伐木丁丁,鸟鸣嘤嘤。之子于归,百两御之。”这些诗句都描写了自然景物与人的关系,表达了诗人对生命、对人生的热爱和赞美之情。然而在这首诗中,落日、秋风却成为了时间的见证者,它们见证了时光的流逝、生命的短暂。
颔联两句写枯树、残月,暗寓人生无常之意。这两句诗通过描绘枯树和残月的形象,表达了一种悲凉的情感。自古以来,文人墨客都喜欢用自然景物来抒发自己的情感,而枯树、残月则是最具有代表性的象征意象之一。它们往往代表着死亡、衰败和消亡,因此人们常常将它们视为人生的隐喻。在这首诗中,诗人通过对枯树和残月的描绘,表达了自己对人生无常、命运多舛的深深忧虑之情和无限感慨之意。
颈联两句写高台、春风,暗寓世事沧桑之意。这两句诗通过对高台和春风的描绘,展现了一个从辉煌到平淡的过程。在古代,高台是权力的象征,也是诗人表达豪情壮志的地方。《史记·项羽本纪》:“项王笑曰:‘汉王若非有长戟十面、骏马万骑者,我亦发矣!’”这里项羽以高台为喻,表达了他对汉军的蔑视和自信。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和历史的变迁,高台已经成为了一片平地,只剩下春风在吹拂着它的遗迹。这两句诗通过这种对比关系,展现了世事沧桑、人事无常的主题。
尾联两句写明月、荒原,暗寓圣贤难逃之命之意。这两句诗通过对明月和荒原的描绘,表达了对圣贤们命运的担忧和感叹。在古代,明月常常被视为光明的象征,而荒原则象征着荒芜和死亡。《庄子·逍遥游》:“朝菌不知晦朔,蟪蛄不知春秋。”这里庄子以朝菌、蟪蛄为喻,表达了对生死轮回的无奈之感。同时,明月和荒原也是圣贤们生活的背景之一。明月照亮了他们的生活空间,荒原则是他们生活的家园和归宿。然而现在明月不再,荒原已毁,这让圣贤们的离世充满了哀愁和遗憾。
这首诗以落日、秋风、枯树、残月等自然景物为载体,表达了诗人对时光流逝、人生短暂的深深忧虑之情和无限感慨之意;通过对高台、春风等事物的描绘,展现了世事沧桑、人事无常的主题;通过明月、荒原等意象展示了圣贤们命运的无常和悲哀之情。整首诗语言简练、意境深远,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