欲识解脱道,诸法不相到。
眼耳绝见闻,声色闹浩浩。

【注释】

①颂:古代的一种韵文文体。②诸法:佛教语,指一切事物和现象。③到:到达、领悟。④眼耳等:泛指感官器官。⑤闹浩浩:形容声色繁盛,喧闹不已。⑥识:了解,认识。⑦解脱道:佛教术语,指修行者达到涅槃的境界。⑧诸法不相到:诸法不互相到达(即相互之间互不影响)。⑨浩浩:广大的样子。⑩相:互相,相互之间。⑪无明:佛教语,指迷惑之心。⑫无碍:没有障碍。⑬无相:没有形相。⑭空:佛教语,指真空,即无形无象的状态。⑮无为:佛教语,指无造作、自然而然的状态。⑯涅槃:佛教语,指达到解脱生死轮回的彼岸。⑰心:这里指佛性或本性。⑱般若:佛教语,指智慧。⑲菩提:佛教语,指觉悟。⑳涅槃般若:佛教语,指悟道与修得般若智慧二者结合。㉑无上正觉:佛教语,指最崇高的智慧境界。

【赏析】

这首诗是唐代僧人贯休的作品,其内容表达了佛教的“诸法不相到”的教义,并强调了通过“无上正觉”来认识解脱之道的重要性。

首句:“欲识解脱道,诸法不相到。”意思是说,要想真正理解并实现解脱之道,就必须超越对一切事物的执着和依赖。这里的“诸法”指的是一切事物和现象,而“不相到”则是指这些事物和现象之间的相互关系和作用,它们都是独立存在的,不能相互影响和作用。

次句:“眼耳绝见闻,声色闹浩浩。”这一句进一步强调了要超越对感官的认知和依赖。这里的“眼耳”指的是人类的视觉和听觉器官,它们是我们获取信息和感知世界的主要手段。而“绝见闻”则是要求我们不要过分依赖于这些感官功能,而是要通过内心的体验来感受和认识世界。同时,“声色”也指的是世间的各种声音和色彩,它们构成了我们日常生活的一部分。而“闹浩浩”则是形容这些声色之繁多、繁复、喧闹不堪,它们不断干扰着我们的思绪和心境。

第三句:“欲识解脱道,诸法不相到。”这句话是对前两句的总结和升华。只有当我们真正认识到了解脱之道的本质和意义,才能真正超越对一切事物的执着和依赖。这里的“诸法”仍然是指一切事物和现象,而“不相到”则表示它们之间没有相互影响和作用的关系。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实现心灵的自由和解放。

这首诗通过对“诸法”、“眼耳”、“声色”等方面的描述,表达了作者对于解脱之道的理解和追求。它强调了要超越对一切事物的执着和依赖,通过内心的体验来感受和认识世界,并通过修行来达到心灵的自由和解放。这种思想对于现代人来说依然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