昔年双颉颃,池上霭春晖。
霄汉力犹怯,稻粱心已违。
芦洲寒独宿,榆塞夜孤飞。
不及营巢燕,西风相伴归。
诗句释义
1 昔年双颉颃:形容两只雁过去常常一起飞翔。”双颉颃”指的是两只鸟在空中交错翱翔,形象地描绘它们飞行时的协调与默契。
- 池上霭春晖:春天的阳光照在池塘上,显得朦胧而美丽。这里的“霭”指光线柔和、不刺眼,给人一种宁静的感觉。
- 霄汉力犹怯:天空很高,云层很厚,象征着困难和挑战。这里表达了即使有力量,但仍然感到害怕或不确定。
- 稻粱心已违:比喻心中的理想或愿望已经改变或放弃。稻粱是古代对米饭和豆子的称呼,这里用来象征物质生活,表明不再追求这些。
- 芦洲寒独宿:形容独自在寒冷的芦苇丛中过夜。”芦洲”是长满芦苇的地方,”寒独宿”描绘了孤独和冷清的氛围。
- 榆塞夜孤飞:夜晚在边界的榆树上孤独地飞翔。”榆塞”指的是边关或边境地区,强调了孤独和遥远。
- 不及营巢燕:比喻自己不如燕子那样善于筑巢和繁殖后代。”营巢”是筑巢的意思,燕子能够很好地筑巢繁殖,而自己则无法做到。
- 西风相伴归:在西风的陪伴下返回。”西风”在这里代表秋天或季节的变换,预示着结束和新的开始。
译文
昔日我们两鸟并肩高飞,水面上笼罩着春天的温暖光辉。
尽管天空辽阔,但我们的勇气却有所不足,我们的粮食也已弃如敝屣。
我们独自栖息于寒凉的芦苇之中,在边塞之夜里孤单飞行。
比起那些善于构筑窝巢的燕子,我们却逊色许多,它们伴着秋风回到了南方。
赏析
这首诗通过对比两种鸟类的生活态度和行为,表达了诗人对于自然和生活的深刻感受。诗人以“昔年双颉颃,池上霭春晖”开篇,描绘了一幅和谐共处的景象,同时也暗示了诗人内心的平和与满足。然而,随着“霄汉力犹怯,稻粱心已违”,诗人开始表达出对现实困境的挑战和无奈,以及对未来方向的迷茫。
诗的后半部分,诗人转而描绘自己的孤独与寂寞。“芦洲寒独宿,榆塞夜孤飞”两句进一步加深了这种情感,通过具体的生活环境来强化诗人内心的情感体验。最后,“不及营巢燕,西风相伴归”一句,诗人将自我与燕子进行了对比,虽然两者都面临着各自的困难和挑战,但燕子似乎更能适应环境和变化,最终找到归宿。
整首诗通过对两种鸟类生活状态的描写,表达了诗人对于人生旅途中的各种境遇和选择的思考。它不仅是一首表达孤独与失落的诗歌,更是一种对生命、自然和人类情感深度挖掘的艺术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