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命同君命,君诗似我诗。
俱无中道计,各失半生期。
素业沧江远,清时白发垂。
蹉跎一如此,何处卜栖迟。
【赏析】
此诗以“寄”为题,意在表达诗人对朋友赵能卿的关切之情。全篇写自己与友人同病相怜、相互慰藉,抒发了因时世艰难而产生的苦闷和无奈之情。全诗语言平实而感情深厚,风格沉郁,体现了李商隐诗歌的特色。
首联“我命同君命,君诗似我诗”,点明二人的相同命运,同时表达了彼此的同情和关怀。这两句话不仅描绘了两人之间的深厚友谊,还传达了他们对时局的担忧和对未来的不确定感。
颔联“俱无中道计,各失半生期”,进一步揭示了二人的共同遭遇。这里使用了“中道”一词,通常用来指代人生正途和关键时刻。然而,诗人和友人似乎都陷入了无法自拔的境地,各自失去了人生的一个阶段。这里的“中道”并非字面意义上的道路,而是比喻他们的人生道路和未来前景。
颈联“素业沧江远,清时白发垂”,则进一步描述了两人的生活状态。诗人将自己的理想和事业比作沧江远水,暗示自己的理想和抱负已经难以实现;同时,他也将自己比作满头白发的老人,表达了自己已经年迈体衰,无力再为国家效力。这两句话既表现了诗人内心的无奈和悲凉,也反映了他对自己前途的担忧和迷茫。
尾联“蹉跎一如此,何处卜栖迟”,则是诗人对于未来的一种感慨。在这里,“蹉跎”一词用来形容自己虚度光阴、无所事事的状态。而“卜栖迟”则意味着寻找一个可以安身立命的地方。诗人用这两个词表达了他对未来的忧虑和不安,同时也透露出他对友情的珍重和对命运的无奈。
这首诗是一首充满情感和哲理的作品。它通过描绘诗人和友人的命运遭遇,表达了他们对时局的担忧和对未来的不确定性。同时,诗人又通过个人的经历和感悟,展现了自己内心的痛苦和挣扎。这首诗以其真挚的情感、深刻的内涵和独特的艺术手法,成为了李商隐诗歌创作中的佳作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