茫茫沙漠广,渐远赫连城。
堡迥烽相见,河移浪旋生。
无蝉嘶折柳,有寇似防兵。
不耐饥寒迫,终谁至此行。
夏州道中
在茫茫大沙漠中行进,渐渐远离了赫连城。
堡子和烽火台遥相呼应,河流在不断地移动。
听不到蝉鸣声,柳枝也被砍断。有敌人像防守的士兵那样出现。
忍受不耐饥寒的逼迫,终究是谁到达这里行?
注释:
夏州:古地名,今陕西省横山县东南一带。
堡迥烽相见:堡子是边防军事设施,烽烟是报警信号。见,通“现”,出现。堡子和烽火台遥相呼应,指夏州道上有许多烽火台。
河移浪旋生:河水流动改变了方向。浪旋生,形容水流旋转的样子。
无蝉嘶折柳:夏天到了,蝉儿开始叫唤,柳树也开始发芽。但这里说没有蝉叫,是因为天气炎热;也没有人折柳,是因为人们急于行军。
寇似防兵:敌人像防守的士兵一样出现。寇,指敌寇、敌人。
不耐饥寒迫:忍受不了饥寒的逼迫。
赏析:
这首诗写于盛唐时期,诗人从长安出发,前往朔方(今宁夏),途经夏州(今陕西绥德)。诗中的“夏州”即当时的朔方节度使治地,也就是现在的陕西省绥德县。这首诗描写了当时行军途中的景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