罢世还本源,离有绝名相。
栖神不二境,体一上无上。
注释:摆脱世俗回归本源,脱离名利断绝名相。
精神寄托在无上境界,体悟万物的合一。
赏析:这是诗人对人生的一种追求和向往。他希望摆脱世间的纷扰,回归到最初的本源,不再被名利所累,断绝一切名相。他的精神寄托在无上的境界,也就是超越一切的境界,他希望体悟万物的合一,达到与宇宙万物融为一体的状态。这是一种非常超脱、高远的人生态度。
罢世还本源,离有绝名相。
栖神不二境,体一上无上。
注释:摆脱世俗回归本源,脱离名利断绝名相。
精神寄托在无上境界,体悟万物的合一。
赏析:这是诗人对人生的一种追求和向往。他希望摆脱世间的纷扰,回归到最初的本源,不再被名利所累,断绝一切名相。他的精神寄托在无上的境界,也就是超越一切的境界,他希望体悟万物的合一,达到与宇宙万物融为一体的状态。这是一种非常超脱、高远的人生态度。
常度无度人出自《颂 其二》,常度无度人的作者是:傅翕。 常度无度人是唐代诗人傅翕的作品,风格是:诗。 常度无度人的释义是:常度无度人:指那些行为举止不拘小节,不受常规约束的人。 常度无度人是唐代诗人傅翕的作品,风格是:诗。 常度无度人的拼音读音是:cháng dù wú dù rén。 常度无度人是《颂 其二》的第4句。 常度无度人的上半句是: 恒行无所践。 常度无度人的全句是:恒行无所践
恒行无所践出自《颂 其二》,恒行无所践的作者是:傅翕。 恒行无所践是唐代诗人傅翕的作品,风格是:诗。 恒行无所践的释义是:恒行无所践:常常行走却不留下足迹。意指行事低调,不张扬,不留痕迹。 恒行无所践是唐代诗人傅翕的作品,风格是:诗。 恒行无所践的拼音读音是:héng xíng wú suǒ jiàn。 恒行无所践是《颂 其二》的第3句。 恒行无所践的上半句是:果地习凡因。 恒行无所践的下半句是
果地习凡因出自《颂 其二》,果地习凡因的作者是:傅翕。 果地习凡因是唐代诗人傅翕的作品,风格是:诗。 果地习凡因的释义是:果地习凡因:指在果地(即最终成就的境界)上,通过日常的修炼和积累,将凡夫的因(即普通人的行为和思想)转化为成就的因。 果地习凡因是唐代诗人傅翕的作品,风格是:诗。 果地习凡因的拼音读音是:guǒ dì xí fán yīn。 果地习凡因是《颂 其二》的第2句。
凡地修圣道出自《颂 其二》,凡地修圣道的作者是:傅翕。 凡地修圣道是唐代诗人傅翕的作品,风格是:诗。 凡地修圣道的释义是:凡地修圣道:在凡俗世界修行圣洁的道德。 凡地修圣道是唐代诗人傅翕的作品,风格是:诗。 凡地修圣道的拼音读音是:fán dì xiū shèng dào。 凡地修圣道是《颂 其二》的第1句。 凡地修圣道的下半句是:果地习凡因。 凡地修圣道的全句是:凡地修圣道,果地习凡因。
八万四千诸律仪出自《颂 其一》,八万四千诸律仪的作者是:傅翕。 八万四千诸律仪是唐代诗人傅翕的作品,风格是:诗。 八万四千诸律仪的释义是:八万四千诸律仪:指佛教中极为繁复的戒律规范,包括戒、定、慧三学在内的各种修行方法与戒律,意在引导修行者达到解脱。 八万四千诸律仪是唐代诗人傅翕的作品,风格是:诗。 八万四千诸律仪的拼音读音是:bā wàn sì qiān zhū lǜ yí。
而此一心皆悉具出自《颂 其一》,而此一心皆悉具的作者是:傅翕。 而此一心皆悉具是唐代诗人傅翕的作品,风格是:诗。 而此一心皆悉具的释义是:此心所指,即诗人之心,悉具即全部具备,整句释义为:诗人之心,全部具备。 而此一心皆悉具是唐代诗人傅翕的作品,风格是:诗。 而此一心皆悉具的拼音读音是:ér cǐ yī xīn jiē xī jù。 而此一心皆悉具是《颂 其一》的第3句。
生死虚妄不能羁出自《颂 其一》,生死虚妄不能羁的作者是:傅翕。 生死虚妄不能羁是唐代诗人傅翕的作品,风格是:诗。 生死虚妄不能羁的释义是:生死虚妄不能羁:生死都是虚幻的,无法束缚住人的意志。 生死虚妄不能羁是唐代诗人傅翕的作品,风格是:诗。 生死虚妄不能羁的拼音读音是:shēng sǐ xū wàng bù néng jī。 生死虚妄不能羁是《颂 其一》的第2句。 生死虚妄不能羁的上半句是
能知此心无隔碍出自《颂 其一》,能知此心无隔碍的作者是:傅翕。 能知此心无隔碍是唐代诗人傅翕的作品,风格是:诗。 能知此心无隔碍的释义是:能知此心无隔碍:能够明白自己的内心没有障碍,即心灵相通,没有隔阂。 能知此心无隔碍是唐代诗人傅翕的作品,风格是:诗。 能知此心无隔碍的拼音读音是:néng zhī cǐ xīn wú gé ài。 能知此心无隔碍是《颂 其一》的第1句。
不逐四时雕出自《颂二首 其二》,不逐四时雕的作者是:傅翕。 不逐四时雕是唐代诗人傅翕的作品,风格是:诗。 不逐四时雕的释义是:不逐四时雕:不随季节变化而改变自己的志向和追求。 不逐四时雕是唐代诗人傅翕的作品,风格是:诗。 不逐四时雕的拼音读音是:bù zhú sì shí diāo。 不逐四时雕是《颂二首 其二》的第4句。 不逐四时雕的上半句是: 能为万象主。 不逐四时雕的全句是:能为万象主
能为万象主出自《颂二首 其二》,能为万象主的作者是:傅翕。 能为万象主是唐代诗人傅翕的作品,风格是:诗。 能为万象主的释义是:能为万象主:指能够主宰世间万物,具有至高无上的权力和地位。 能为万象主是唐代诗人傅翕的作品,风格是:诗。 能为万象主的拼音读音是:néng wèi wàn xiàng zhǔ。 能为万象主是《颂二首 其二》的第3句。 能为万象主的上半句是:无形本寂寥。
注释: 1. 劝谕诗三首:即《修空截三有》是唐代诗人玄奘的诗歌,共三首。 2. 其三:指《修空截三有》中的第三首诗。 3. 修空:修行空性,达到空性的境界。 4. 截三有:断绝三有烦恼。三有是佛教术语,指的是人世间的欲乐、生死、涅槃三种状态。 5. 精进作医王:精进是修行的方法,作医王是比喻,意思是以精进的精神去救治苦难,成为拯救众生的大医王。 6. 共弘调御法:共同弘扬和施行佛法
这首诗的译文是: 劝人不要违背佛法,就像船上的锚,一旦被打破就会沉没在大江大海之中。面临绝境时才想起佛祖,但志向和操行却难以改变。生命如同风中的灯,瞬间就会熄灭,难道能等待吗?即使身死罪仍存在,还会被拉向地狱的门。千苦万痛时刻都会出现,万般痛苦切肤入骨。独自承受着酷刑折磨,困顿之苦难以言表
注释:持戒如同天日,能照亮本有的身体。 照见家中的宝藏,同时听到额上的珍珠。 直接超越三界海,直达萨罗云衢。 一同达到等无间,一起证悟拘无拘。 赏析:这是一首劝人持戒的诗。诗人通过比喻和象征,形象地描绘了持戒的功德。"持戒如天日",比喻持戒就像阳光一样,照亮了我们的心灵;"能明本有躯",则是指持戒能够让我们的内心得到净化,提升我们的修为。"直超三有海",指的是持戒者可以超越生死轮回的苦海
三谏歌 舍世荣,舍世荣华道理长。 努力殷勤学三谏,谏我身心还本乡。 谏意意根莫令起,谏口口根莫说彰。 谏手手根莫鞭杖,三谏三王王自香。 虚空自得到仙堂。 仙堂不近亦不远,徘徊只是众中央。 若欲行住仙堂里,不用匍匐在他乡。 若欲求念弥陀佛,东西南北是西方。 西方弥陀触处是,面前背后七重行。 或黄或赤或红白,或大或小或短长。 天盖正是弥陀屋,木孔木穿弥陀房。 天上空中弥陀路,草木正是弥陀乡。
这首诗是颂文,歌颂的是如来的道场以及佛教的教义。下面我将对每一行进行解释: 1. 遍参四大海,观寻五阴山。 - “遍参”表示广泛地学习和参悟。 - “四大海”指的是佛教中的四大部洲,即东胜神洲(印度)、南瞻部洲(中国)、西牛货洲(波斯和阿拉伯)和北俱卢洲(非洲)。 - “观寻”是指观察和寻找。 - “五阴山”是佛教用语,指的是五种内心的烦恼或障碍,分别是“色”,指外在物质;“受”,指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