遍参四大海,观寻五阴山。
如来行道处,灵智甚清闲。
宝殿明珠曜,花座美玉鲜。
心王明教法,敷扬般若莲。
净土菩提子,盖得天中天。
这首诗是颂文,歌颂的是如来的道场以及佛教的教义。下面我将对每一行进行解释:
- 遍参四大海,观寻五阴山。
- “遍参”表示广泛地学习和参悟。
- “四大海”指的是佛教中的四大部洲,即东胜神洲(印度)、南瞻部洲(中国)、西牛货洲(波斯和阿拉伯)和北俱卢洲(非洲)。
- “观寻”是指观察和寻找。
- “五阴山”是佛教用语,指的是五种内心的烦恼或障碍,分别是“色”,指外在物质;“受”,指感受;“想”,指想象;“行”,指行为;“识”,指认识或意识。
- 如来行道处,灵智甚清闲。
- “如来”指的是释迦牟尼佛,佛教的创始人。
- “行道处”指的是修行的地方,通常与佛教修行场所相关联。
- “灵智”指的是精神性的智慧或悟性。
- “甚清闲”表示非常宁静、安详。
- 宝殿明珠曜,花座美玉鲜。
- “宝殿”指的是佛教的寺庙或者重要的宗教场所。
- “明珠”指的是珍贵的珍珠,比喻贵重的物品或者宝物。
- “花座”可能指的是装饰精美的座位或者讲台。
- “美玉”指的是珍贵的玉石,比喻宝贵的东西或者美德。
- “鲜”表示新鲜、明亮。
- 心王明教法,敷扬般若莲。
- “心王”指的是佛教中的心性或者心灵。
- “明教法”指的是清晰明了的教义或者佛法。
- “敷扬”指的是宣扬、传播。
- “般若”是佛教的一个重要概念,指的是智慧。
- “莲”在佛教中象征着纯洁、无瑕。
- 净土菩提子,盖得天中天。
- “净土”指的是佛教徒修行的理想环境或境界。
- “菩提子”指的是修行者用来觉悟本性的工具或象征。
- “盖得天中天”意味着达到了最高的境界,与天堂相似。
- 这里可能寓意着修行者通过佛教教义的教导,达到了心灵的净土,即理想的修行状态。
赏析:
这首诗是对佛教寺院和佛教修行的赞美。通过对四大洲和五阴山的描述,诗人展现了佛教文化的广度和深度。接着,诗人通过对如来行道处的描绘,表达了对佛教教义的崇敬之情。最后一句“净土菩提子,盖得天中天”则传达了修行者的崇高境界,体现了佛教追求的最高理想——与天堂相似的精神家园。整首诗语言精炼,意境深远,体现了佛教文化的独特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