遍参四大海,观寻五阴山。
如来行道处,灵智甚清闲。
宝殿明珠曜,花座美玉鲜。
心王明教法,敷扬般若莲。
净土菩提子,盖得天中天。

这首诗是颂文,歌颂的是如来的道场以及佛教的教义。下面我将对每一行进行解释:

  1. 遍参四大海,观寻五阴山。
  • “遍参”表示广泛地学习和参悟。
  • “四大海”指的是佛教中的四大部洲,即东胜神洲(印度)、南瞻部洲(中国)、西牛货洲(波斯和阿拉伯)和北俱卢洲(非洲)。
  • “观寻”是指观察和寻找。
  • “五阴山”是佛教用语,指的是五种内心的烦恼或障碍,分别是“色”,指外在物质;“受”,指感受;“想”,指想象;“行”,指行为;“识”,指认识或意识。
  1. 如来行道处,灵智甚清闲。
  • “如来”指的是释迦牟尼佛,佛教的创始人。
  • “行道处”指的是修行的地方,通常与佛教修行场所相关联。
  • “灵智”指的是精神性的智慧或悟性。
  • “甚清闲”表示非常宁静、安详。
  1. 宝殿明珠曜,花座美玉鲜。
  • “宝殿”指的是佛教的寺庙或者重要的宗教场所。
  • “明珠”指的是珍贵的珍珠,比喻贵重的物品或者宝物。
  • “花座”可能指的是装饰精美的座位或者讲台。
  • “美玉”指的是珍贵的玉石,比喻宝贵的东西或者美德。
  • “鲜”表示新鲜、明亮。
  1. 心王明教法,敷扬般若莲。
  • “心王”指的是佛教中的心性或者心灵。
  • “明教法”指的是清晰明了的教义或者佛法。
  • “敷扬”指的是宣扬、传播。
  • “般若”是佛教的一个重要概念,指的是智慧。
  • “莲”在佛教中象征着纯洁、无瑕。
  1. 净土菩提子,盖得天中天。
  • “净土”指的是佛教徒修行的理想环境或境界。
  • “菩提子”指的是修行者用来觉悟本性的工具或象征。
  • “盖得天中天”意味着达到了最高的境界,与天堂相似。
  • 这里可能寓意着修行者通过佛教教义的教导,达到了心灵的净土,即理想的修行状态。

赏析:
这首诗是对佛教寺院和佛教修行的赞美。通过对四大洲和五阴山的描述,诗人展现了佛教文化的广度和深度。接着,诗人通过对如来行道处的描绘,表达了对佛教教义的崇敬之情。最后一句“净土菩提子,盖得天中天”则传达了修行者的崇高境界,体现了佛教追求的最高理想——与天堂相似的精神家园。整首诗语言精炼,意境深远,体现了佛教文化的独特魅力。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